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 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 3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5: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说“木叶”
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高一语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考:“板桥”可以换成“石桥”或“木桥”吗?
清晨落霜,“石桥”似乎难以印下早行人的足印,略显不合常理;“木桥”虽包含“木板桥”之意,但未免失之笼统,形象塑造上不如“板桥”鲜明。所以都不如原版的好。
诗人学者
林庚(1910-2006),诗人、学者。原籍福州,生于北京。林庚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陆续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自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新诗创作,出版有《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四本诗集。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节奏音组”“半逗律”“典型诗行”等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依据。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人学者”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少年精神”
少年精神是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单纯,富有朝气,勇于开创。
圈点勾画
关键词: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关键句:中心句、段落首尾句、转承句
抓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推进思路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P1)
“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P2)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P3)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P4)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P5)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P5)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P7)
(1-3) 提出“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的现象,并点明关键点在一个“木”字。
(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7)总结艺术形象中的“一字千金”
发现问题并
寻找突破口
解决问题
总结
说“木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行文思路梳理
层层推进
抓主要概念,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叶”“树叶”“树”“叶”“落木”“木”“落叶”“暗示性”“艺术形象”
抓主要概念,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意象) 艺术特征 暗示性由来
场合 状态 颜色 触感 意味
“木”
“树(叶、落叶)”
“木叶”
“落木”
秋天
春夏
疏朗
落叶
繁茂
浓荫
绵密
黄色
碧绿
干燥
湿润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迢远而情深
洗净绵密之意

空阔疏朗
缠绵
斩断柔情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树干而非叶子
“木”还让人联想到日常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
“叶”不属于木质,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
同“木”
同“木”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联想到一个迢远而又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一切景语皆情语”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朱光潜《咬文嚼字》)
学以致用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闽怨》)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
学以致用
“柳”在送别诗或者说离别的情境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
除此之外,柳枝纤长柔美,轻风扶细柳,柳枝摇曳多姿的形态又容易使人有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感受;而“杨花”即柳絮飘无定所,又给人以身世飘零之感。如“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就有这种情感。若是“杨花”“柳絮”“柳绵”用于形容羁旅在外的游子,则柳絮的飘零感更添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例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
课后练笔
翻开唐宋古诗,你会发现有一把刀格外耀眼,它的形象时常出现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例如“诗鬼”李贺就有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什么是吴钩呢?它是古吴地制作精良的一种宝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里有记:“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遂成二钩,献于阖闾,…………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吴钩,也用来泛指宝刀。请你品读下列诗句(也可以搜集更多有关诗句加以分析),结合吴钩的背景资料,探究古诗词中的“吴钩”的丰富暗示性,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艺随笔。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语言现象,借鉴《说“木叶”》以层层追问推进分析过程的方式,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谈谈自己的理性认识。
(二)九江口作【注】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侠客行(节选)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注】: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缦胡缨,指侠客的冠带。
(三)《边思》李益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说“木叶”》与诠释概念
(第二课时)
概念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
思维的细胞——概念
环节一:为了说清楚“木叶”这个概念的内涵,作者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大量的古诗词佐证
比较论证:木叶、树叶、落木、落叶
《说“木叶”》概念的比较辨析
概念 木叶 树叶 落木 落叶
诗句
颜色
状态
意味或特征
环节二:自主探究,结合课文填写以下表格(用时:10分钟)
概念的比较辨析
概念 木叶 树叶 落木 落叶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波始,木叶微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午阴嘉树清园” 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无边落木萧萧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落木千山天远大”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颜色 微黄色 褐绿色 黄色 绿或黄色
状态 干燥 繁茂的枝叶、湿润 干燥 饱含着水分
意味或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特征一) 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特征二) 飘零之意、一点绵密之意 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密密层层浓阴 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一字保留的绵密之感也洗净了 叶春夏之交,绵密
通过和另外三个概念的比较辨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木叶”这个概念的内涵:
“木叶”是指微黄、干燥的,疏朗而又绵密的,具有清秋气息的落叶。
这种通过和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找到概念的不同特征,进而对概念进行诠释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辨析法。
环节三:用辨析法诠释概念
有时候单一地解说一个概念,不容易充分展示其内涵与外延,而如果借助近义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不仅能有效展开议论说理,而且能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
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说“木叶”》第四自然段。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思考:本段是如何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
辨析法的步骤
01
将要诠释的词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
03
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02
将其与这个类别中的其他词语作比较
04
结合其特征对这个词语进行诠释
活动二:诠释“人”这个概念
概念A:人 比较用的 概念B 找出A与B的不同点 提炼A的独特点
哺乳类动物 (最相近的类别) 猩猩 猩猩会使用工具,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鲸鱼 鲸鱼有尾巴,人有双腿 人会直立行走
熊猫 熊猫通过叫声交流,人通过语言交流 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通过与相近概念辨析,我们可以诠释出“人”这个概念:
人是能直立行走的,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哺乳类动物。
活动三:课堂练习
【2017年全国1卷】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使用辨析法,从以上12个关键词中,任选1个概念进行诠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用时:10分钟)
陈老师示范诠释“共享单车”A这个概念:
比较用的概念B 找出A与B的不同点 提炼A的独特点
普通单车 普通单车的使用权归所有者;共享单车的所有者将使用权让渡给他人,采用分时租赁的模式提供租赁服务,从而获得回报。 采用分时租赁模式
传统公共单车 传统公共单车一般有桩,无GPS定位,要办卡支付车费;共享单车一般无桩,有GPS定位,使用移动支付功能来支付车费。 无桩,有GPS定位,使用手机移动支付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诠释出“共享单车”这个概念:
共享单车一般是指采用分时租赁模式的,无桩,有GPS定位,使用手机移动支付功能的公共自行车。
其他诠释概念的常见方法
方法 步骤 举例
拆词法 拆开词语组合,以字为单位分开解读 游学:“游”是旅游,“学”是学习,“游学”即在旅游中学习。
拆字法 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诠释概念 伪:人“为”的行为即为“伪”。
定义法 对概念直接下定义,将概念中有利于证明中心论点的特征阐释清楚。 校服: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并印有校名和校徽的学生服装,它不仅是展现个人向上风貌的镜子,更是一个学校精神文化的象征。
譬喻法 用遣比设喻的方式来阐释概念, 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概念。 文化: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课后作业
【2019年全国卷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请使用1-2种诠释概念的方法,诠释“劳动”这个概念。
课堂小结
“议论说理,概念先行”,若是概念不清,则要么分析说理难以为继,要么容易偏题跑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概念的诠释是否清晰准确,常常决定一篇议论文的成败。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应学会清晰巧妙地诠释概念,以提升自己议论说理的能力,彰显思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