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3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5: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01
了解《左传》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02
鉴赏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语言艺术
03
体会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任务1:听读注音,标出自然段,概括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阙(quē)秦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孙
生字
多音字
注意下列字音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退兵,随后晋国也退兵,免去了一场战祸。
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任务2: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根据事件发展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展阶段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段:秦晋联合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文章结构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烛之武是依靠什么“武器”让秦国雄兵退去的?
请仔细思考后,在课文题目的“退”的前面加上一个字。

烛之武 退秦师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思考:对于秦国不应该攻打郑国,烛之武给出了几条理由?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的“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1.亡郑有险无益
“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2.舍郑有利无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3.晋君不守约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4.晋国贪得无厌
“夫晋……唯君图之。”
总结:对于秦国不应该攻打郑国,烛之武给出了4条理由
每一条都直击秦君最关心的东西——

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洞悉秦君,忧其所忧
引用事实,挑拨秦晋
大胆推测,劝秦谨慎
公元前637年,流亡的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因曾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与晋结盟,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任务4:除了智谋,烛之武的成功还离不开哪些因素?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独面秦伯
勇气
大义
不计前嫌
为国舍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效仿本课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在课后自行分析文中其他角色的人物形象。
2、阅读课本第1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查找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左传》中的“礼”的认识。
课后作业
谢 谢 观 看
烛之武 退秦师
( )
《 左 传 》
第二课时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晋围郑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数→动,从属二主。
军:名→动,驻军。
函陵

氾南
晋 军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秦、晋围郑,佚之狐为什么推荐烛之武去见秦君而不是见晋君?
从“辞”到“许”,郑伯用什么说服了烛之武?
临危受命
·新课导入·
春秋时期形势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阙:侵损,削减。
说:通“悦”,高兴。
智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问题探究: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君?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晋王背信弃义,君之所知也)。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师撤离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晋文公撤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晋文公撤兵的行为?
从全文看,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 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问题探究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作文练习: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请写一段200字的作文片段。
人 物 鉴 赏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夏季,四月初一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秦国的小子慭驻扎在城催。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地方扎营,晋文公担心这件事。听到士兵念诵说:“休耕田里的绿草繁茂,丢开旧草而对新的加以犁锄。”晋文公很疑惑。子犯说:“出战吧!战而得胜,一定得到诸侯;如果不胜,我国外有大河,内有高山,一定没有什么害处。”晋文公说:“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栾枝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楚国都把它们吞并完了。想着小恩惠,而忘记大耻大辱,不如出战。”晋文公梦中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咀嚼自己的脑浆,因而害怕。子犯说:“吉利。我得到上天,楚国伏罪,而且我们已经安抚他们了。”
子玉派遣斗勃向晋国挑战,说:“请和君王的斗士作一次角力游戏,君王靠在车横板上观看,得臣可以陪同君王一起观看了。”晋文公派遣栾枝回答说:“我们国君知道您的意思了。楚君的恩惠,没有敢忘记,所以待在这里。我们以为大夫已经退兵了,臣下难道敢抵挡国君吗?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烦大夫对贵部将士们说:‘准备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晨将再见面。’”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晋国战车七百辆,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有莘的废城观看军容,说:“年少的和年长的,排列有序,合于礼,可以使用了。”就命令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增加武器。
初二日,晋军在莘北摆开阵势,胥臣让下军分别抵挡陈、蔡军队。子玉用若敖的一百八十乘率领中军,说:“今天一定灭掉晋国了。”子西率领左军,子上率领右军。胥臣把马蒙上老虎皮,先攻陈、蔡两军。陈、蔡两军奔逃,楚军的右翼部队溃散。狐毛派出前军两队击退楚军的溃兵。栾枝让车子拖着木柴假装逃走,楚军追击,原轸、郤溱率领中军的公族拦腰袭击。狐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子西,楚国的左翼部队溃散。楚军大败。子玉及时下令收兵,得以不败。
晋军休整三天,吃楚军留下的粮食,到初六日起程回国。二十七日,到达衡雍,为天子在践土建造了一座王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