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2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5: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导入:
世界防治疟疾日
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World Malaria Day),世界疟疾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
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任务1: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下列表格,再现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每项不超过10个字)。
一、梳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
时间 成就(成果) 时间 成就(成果)
1967年 国家启动523项目 2002年
1971年 2009年
1972年 2011年 获得拉斯克奖
1973年 2015年 获得诺贝尔奖
1977年 2016年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79年 2018年 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1982年 2019年 获得“共和国勋章”
1986年 青蒿素获批一类新药
任务1:再现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每项不超过10个字)。
一、梳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
时间 成就(成果) 时间 成就(成果)
1967年 国家启动523项目 2002年
1971年 2009年
1972年 2011年 获得拉斯克奖
1973年 2015年 获得诺贝尔奖
1977年 2016年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79年 2018年 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1982年 2019年 获得“共和国勋章”
1986年 青蒿素获批一类新药
得到中性提取物
找到青蒿素分子
试用青蒿素胶囊
确立分子立体结构
获得“国家发明奖”
发表《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世卫组织推荐使用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任务2: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与结构
一、梳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
思考: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那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漫长的研究过程展现出来的呢?
(1)作者一条时间线贯穿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青蒿”到“青蒿素”再到“青蒿素药物”研发。让读者可清晰地看到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更能感受到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2)五个小标题: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让读者一目了然。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1.说一说:你即将成为一名科学家,你觉得应该具备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二、细读课文,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2.任务3:梳理文中体现科学家研究探索经历的句子,并用1-2个词或句子概括其精神品质,填写下列表格。(5分钟)
科学家的研究与探索经历 精神品质
1955年毕业后卫生部……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对中草药从好奇转为为热衷 兴趣浓厚、热爱科学
我和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继承与创新
我呼吁加大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拯救生命
大爱无疆
世界胸怀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团队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突出团队合作
科学家的研究与探索经历 精神品质
我收集2000 个方药,挑选出……640 个,从其中的200 个方药中提取了380 余种提取物
一丝不苟、周密严谨
酷爱钻研、勤奋刻苦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
百折不挠、求真务实
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勇于献身
文章标题: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谦逊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2011年,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2017年,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围BBC “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主席习近平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 让·安德森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三、品读语言,学习科学语言
1.演讲稿的格式与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讲述获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表达荣幸与感谢)
第四部分(中医药学的贡献):总结全文,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说明自己的梦想。(写了意义和呼吁)
三、品读语言,学习文体特色
2. 准确、客观、理性的严谨之美
(1)任务4:在文中,屠呦呦有时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有时用的是“我们”。在课本上圈画出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符号来标识文中的“我”和“我们”,通过观察这两个人称代词在文中的分布情况,思考:作者什么时候用“我”,什么时候用“我们”?为什么?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我” “我们”
个人经历 研发阶段
“发现”阶段 “创造”阶段
致谢 成果、贡献
①尊重客观事实。童年的经历、求学的过程是屠呦呦自己的,在大会上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的还是她,所以就用“我”。
②冷静、谦逊:屠呦呦作为关键人物、领军人物的贡献和奉献是巨大的,有很多工作不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她也按照实际情况记录,用“我们”刻意削弱“小我”的成就,凸显了团队的力量。
三、品读语言,学习文体特色
(2)文中出现了很多具体的数字,如:表时间的数字、2000个方药、640个、200个、380余种、156-157℃,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以一系列数字贯穿全文,它们或与文献有关,或记录了实验的次数,或是实验的直接数据,或体现了青蒿素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议论文准确的严谨之美,同时表达了对科研成果的理性认识,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坚毅不屈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科学历程: 发现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发展与超越
科学精神: 热爱、一丝不苟
周密严谨、勤奋刻苦
百折不挠、求真务实
勇于献身、团队合作
科学语言: 准确、客观
理性、严谨
结束语
同学们:
科学的道路虽艰苦而漫长,但同时又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乐趣。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科学家们宝贵的精神品质,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