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2021·河南·固始信合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中)哈佛大学社会学院曾经研究说: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能比考试更好地把人才鉴别出来的方法,这要归功于中国人的发明。中国人发明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开始于(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宋太宗
2.(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隋为了实现统一灭掉了:( )
A.陈朝、东晋 B.后周、陈朝 C.北周、陈朝 D.西周、陈朝
3.(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4.(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混南北为一区,是宋朝李纲对隋文帝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这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通隋朝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5.(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6.(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7.(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生活奢侈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崇尚节俭
8.(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A.统治十分残暴 B.洛阳盛产粮食 C.横征暴敛无度 D.社会经济发展
9.(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从世家豪族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加强皇权
C.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D.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1.(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处所评价的是
A.大运河的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指南针的运用 D.市舶司的设立
12.(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古代伟大工程是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赵州桥
13.(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4.(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关于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举制的实行
B.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打击
C.隋炀帝的暴政
D.南方陈朝的重新崛起
15.(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下列各项对隋朝的评价,准确的有( )
①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
②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
③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
④暴政导致其灭亡。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6.(2021·河南·固始信合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假设在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17.(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无穷。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指( )
A.都江堰,推恩令 B.长城,小篆 C.大运河,科举制 D.长城,文字狱
18.(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隋的统一是以灭掉南方最后一个政权为标志的,这个南方政权是( )
A.南宋 B.陈朝 C.北周 D.东晋
19.(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隋朝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南方转移。然而,随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时,把这些重心联系起来,为此隋朝
A.实现统一全国 B.实行科举制 C.迁都洛阳 D.开通大运河
20.(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发展国力。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是
A.发展经济 B.编订户籍 C.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D.三征辽东
21.(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618年隋朝灭亡。由此看出隋朝历史特点是( )
A.厉行节俭 B.经济繁荣 C.统治短暂 D.疆域辽阔
22.(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2014年6月22日,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微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填补了微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那么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23.(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识图题。读下列运河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运河的三个节点城市:①( )②( )③( )
(2)写出大运河的四段:A( )B( )C( )D( )
(3)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开通后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4.(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观察下图,回答下面问题:
(1)上图指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修建的大运河?他的另一大贡献是什么?
(2)此工程以________为中心,南北各达什么地方?
A.北到________;B.南达________。
(3)运河自北到南分为哪四段?
C.________ D.通济渠 E.邗沟 F.江南河
(4)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
25.(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隋炀帝继位后……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依据材料一,谈谈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方面说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成就。
(2)材料二中,诗人肯定了隋炀帝的功绩。请从经济方面举一例说明诗人的观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三,请你概括出秦朝、隋朝二世而亡的相同原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秦、隋兴亡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6.(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组织修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其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治水精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范例,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隋朝大运河和都江堰的异同。
(2)请再举一例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你有何建议?
27.(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
(3)这条“渠”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
28.(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选官历来都是统治者辅助统治的必备手段,不同时期选官的标准、依据有所不同。请以《科举制》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
(1)文中包括科举制的产生,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影响。
(2)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29.(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坚就像秦始皇一样,做出来很多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改革。如果说杨坚有秦始皇的优点而没有他的缺点,那么杨广则正好相反:有秦始皇的缺点却没有秦始皇的优点。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同时大干猛干三件事把帝国毁灭的: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大规模的宫殿皇城建设。
——摘自李晓鹏《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1)杨坚“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改革”是什么?它的发展,对宋朝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写出其表现。
(2)隋炀帝“毁灭帝国”的“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指什么?它的影响不限于此,请你写出它另一个方面的影响。
(3)人们往往把隋朝和秦朝相提并论,是因为两朝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材料所列之外,请再写出2个。
30.(2021·河南周口·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朝胡曾《咏史诗汴水》
(1)史料一般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材料一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干文献史料的是: (只写序号)
(2)材料二中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根源,这个观点对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大运河河南省段共有七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涵盖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献计献策。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人发明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开始于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A项正确;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B项;唐高祖、宋太宗均与科举制度的创立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因此隋为了实现统一灭掉了北周、陈朝。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C项。
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是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的认识,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AB项的内容都属于历史表述,不属于评价。排除AB项;D项属于对原因的认识,不是历史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
根据“混南北为一区”等信息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他最大的作为,排除A项;隋文帝初步建立了考试选拔的制度,但与统一南北相比,这并不是他最大的作为,排除B项;开通隋朝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C项。故选D。
5.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以看出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旅的沟通往来,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锐意改革、崇尚节俭、政绩卓著。依据题干“其自奉养,务为俭素”可知,隋文帝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D选项符合题意。由此,ABC可直接排除,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俭素”。“俭素”是俭省朴素的意思,采用排除法便可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直接排除。
8.D
【解析】
依据题干“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信息可知,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多,社会富裕,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9.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文帝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可知反映的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打破了原来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依据考试成绩而不是出身选拔官员。因此,即使是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做官。科举制使得社会各阶层都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10.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①处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所表示的时间是公元581年;因为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618年;选项C是960年;选项D是1368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解析】
依据题干“北通涿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正确;都江堰修建在四川岷江流域,B排除;指南针是指示南北的工具,与题干评价的南北通商、运输无关,C排除;通过题干“江都”“涿郡”可知国内通商,北宋设立的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D排除;故选A。
1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A项主要用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C项是防洪灌溉工程;D项便利了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由此可知ACD三项都没有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13.A
【解析】
依据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和所学可知,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大军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使中国重归于统一,A正确;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此时已经是公元7世纪,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之后的唐朝统治者,BCD排除。故选A。
14.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灭南陈,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所以隋朝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凿了大运河,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隋朝初期出现了“开皇之治”,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亡。所以①②③④的评价均正确,故选C。
1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以此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洛阳到余杭,必须要经过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故选C。
1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C符合题意;都江堰 、分封制分别是秦国和西汉的物质或文化遗产,排除A;长城、小篆是秦朝留下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排除B;文字狱与清朝有关,排除D;故选C。
1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因此被灭的南朝最后一个政权是陈朝。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9.D
【解析】
根据材料“隋朝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南方转移。然而,随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时,把这些重心联系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南粮北运,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隋朝在589年已统一全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招纳人才,与“重心联系”关联不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迁都洛阳只是将政治重心往北了,不能体现经济重心与军事重心的联系,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D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为反向选择题,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因此三征辽东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选择D项,排除ABC三项。
21.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618年隋朝灭亡”,可知隋朝历史只有(618-581=37)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看出隋朝历史特点是统治短暂。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与隋朝前期相关,但是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疆域辽阔与隋朝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C。
22.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故选A。
23.(1) 洛阳 涿郡 余杭
(2)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3)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隋朝的统治;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图中①为洛阳、②为涿郡③为余杭。
(2)
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向南以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开凿了这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在于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4.(1)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洛阳 涿郡 余杭
(3)永济渠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华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土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汇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汇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5.(1)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2)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统治者应采取措施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制度创新,发展经济和文化。爱惜民力,轻徭薄赋,施行仁政。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的信息“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原因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化方面秦始皇是“杰出人物”的成就是统一六国的文字为小篆。秦始皇时期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2)
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赞扬大运河的开通。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3)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隋朝灭亡。因此秦朝与隋朝都是短暂而亡的相同原因是残暴的统治(暴政)。由此可得到的认识是统治者应采取措施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制度创新,发展经济和文化。爱惜民力,轻徭薄赋,施行仁政。
26.(1)相同点:都是大型水利工程;都是人工修建的;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不同点:隋朝大运河主要是为了运输,都江堰主要是为了农田灌溉。
(2)工程:长城。建议:加大宣传力度。
【解析】
(1)①相同点: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材料二“都江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可知,二者都是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材料二“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可知,二者都是人工修建的;根据材料一“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材料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知,二者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一“并且使用至今”、材料二“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可知,二者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根据材料一“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材料二“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可知,二者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②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可知,隋朝大运河主要是为了运输;根据材料二“都江堰以其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治水精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范例”可知,都江堰主要是为了农田灌溉。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大的工程建筑,也是勘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之一。第二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7.(1)特点:隋朝储积的粮食、布匹等,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原因:隋文帝是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2)对象:隋朝大运河。态度: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3)目的:这条渠开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规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结合所学可知意思是隋朝储存的粮食、布匹等,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原因:出现材料的原因可从隋文帝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绩进行回答。如从隋文帝是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作答。
(2)对象:根据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结合所学可知是北起涿郡,南通余杭的隋朝大运河。态度:根据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结合所学可知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3)目的:根据所学可从这条渠开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规模:回答出大运河的起止点和长度等即可。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8.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子弟,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9.(1)创立科举制。科技发达(或: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2)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意近即可)
(3)都统一了全国;都短命而亡等等)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改革”是创立科举制;它的发展,对宋朝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毁灭帝国”的“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指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往往把隋朝和秦朝相提并论,是因为两朝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统一了全国;都短命而亡等等。
30.(1)A、C;B
(2)错误,虽然大运河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3)建立大运河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保护。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A河南浚县段大运河、C商丘大运河通济渠遗址,属于实物遗址,是实物史料;B《隋书》《炀帝本纪》是人们就隋朝历史所写的书,属于文献史料。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由此判断,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根源错误;由此分析,虽然大运河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依据题干大运河河南省段共有七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涵盖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为了保护大运河,可以建立大运河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保护环境、设施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