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
1.(2021·河南周口·七年级期中)《蒙曼说唐:武则天》由《百家讲坛》讲稿改编而成,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该书中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2.(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3.(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4.(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多称其为唐明皇。下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唐玄宗没有关系的是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5.(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按其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唐高祖一唐太宗一唐玄宗一武则天
B.唐太宗一唐高祖一唐玄宗一武则天
C.唐高祖一唐太宗一武则天一唐玄宗
D.唐高祖一武则天一唐玄宗一唐太宗
6.(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7.(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武则天曾下令:凡州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地方官吏可得升迁。这体现了武则天( )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8.(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高祖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9.(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
C.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10.(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的是( )
A.唐高祖 B.唐中宗 C.武则天 D.唐肃宗
11.(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帝王除有姓名之外,还有庙号、谥号和年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死后,朝廷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请你判断下列属于年号的是( )
A.太祖 B.开元 C.高宗 D.文帝
12.(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语),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针对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虚心纳谏
B.实施和亲
C.减省刑罚
D.开放政策
13.(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下面这首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14.(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
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轻摇薄赋,发展生产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5.(2021·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他倡导和鼓励进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诤谏成风,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下列各项与“他”有关的事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7.(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唐朝历史时选取的一组材料。其目的是说明(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农业的发展 B.兴盛的原因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8.(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9.(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震惧。”此处的“吾”应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宋太祖
20.(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1.(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或“治世”局面。这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的重要启示有( )
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
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2021·河南周口·七年级期中)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2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政策体现出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是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开疆辟土,攻灭突厥
C.和亲吐蕃,民族友善 D.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24.(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重视人才
25.(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写在表下序号后的横线上)
朝代 在位皇帝 治世局面 背景 个人品行及治国措施
①朝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在北周的基础 上励精图治开 创的局面。 1.发展生产,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值和度量衡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率先垂范,②(厉行节约/奢侈无度)。
唐朝 唐太宗 ③ 吸取前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开创的局面。 1.虚心纳谏,从善若流: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2.进一步完善④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3.完善并鼓励科举考试。 4.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唐朝 ⑤ 开元盛世 在⑥(李渊/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创的局面 1.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26.(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沫《神童诗》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1)科举制是什么时候确立的?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时期是如何对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的?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7.(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材料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1)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它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武则天对这一制度作出了怎样的创新?
(3)材料三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你如何理解?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这种选官制度的看法。
28.(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牛马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蓄息(繁盛),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 食货志》
材料二: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为唐朝盛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三描述的是哪两位皇帝统治期间的景象?
(2)材料二中的“她”指的是谁?用一句话概况她所统治的时期。
(3)与上述材料相关的统治者在用人上持什么态度?试举例说明。
29.(2021·河南周口·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 可不畏惧!
——唐太宗
(1)材料一中A、B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材料二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0.(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材料二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才出现了材料一中的局面。除唐玄宗的努力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材料一局面的出现?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玄宗、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相同之处。
31.(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32.(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选官历来都是统治者辅助统治的必备手段,不同时期选官的标准、依据有所不同。请以《科举制》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
(1)文中包括科举制的产生,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影响。
(2)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33.(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因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所以后人肯定武则天。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
2.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可知,开元初经济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由此可知,C项与唐玄宗没有关系,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属于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唐高祖618年至626年在位,唐太宗627年至629年在位,唐高宗650年至683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一唐太宗一武则天一唐玄宗,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解析】
根据材料“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知唐朝初期国力强盛,出现了强大的封建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说明唐朝初期对外交流频繁,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故D正确;唐朝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故排除A;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到石器时代,故排除B;“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外交流,故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7.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凡州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地方官吏可得升迁”体现了武则天非常重视田地的开垦和粮食的产量,奖励开垦田地多、粮食产量多的地区的官吏,这是她重视农业的表现。故B项正确;AC两项指的是她重用人才,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与题干表达意思不符,排除AC两项;D项与题干表达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
8.C
【解析】
依据题文的“开元初,四方丰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由此可知,题文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故C符合题意;唐高祖时期的年号是武德,故A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时期的年号是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故B不符合题意;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是天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
依据题干“不包括”,结合课本所学课本,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就是殿试制度的创立,因此这不是唐太宗的改革措施,C项符合题意;贞观时期政治上,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发展。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
10.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励精图治,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唐高祖建立唐朝,唐中宗先后两次即位,唐肃宗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解析】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创了开元盛世,故B正确;太祖、高宗一般是指皇帝的庙号,文帝是指谥号,故ACD错误。故选B。
12.A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敢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解析】
根据题干给出的“唐朝全盛时期和开元全盛”可知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C。
14.C
【解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为此他执政期间注意以民为本,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体现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是唐太宗重视科举的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完善三省六部制属于政治制度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所以他采取轻摇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15.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死后,即位的是唐高宗,高宗体弱多病,唐高宗后期,皇后武则天掌握大权,后来武则天称帝,登上皇位。故唐太宗时期中央的官员不可能见证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仔细审查A①②③符合题意;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
16.C
【解析】
根据材料“他倡导和鼓励进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诤谏成风,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以德服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30年3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世盛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刘秀的治世盛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的治世盛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7.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位期间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相关政策,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出现“贞观遗风”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发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唐朝是在唐玄宗后期开始衰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8.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不重视考生的才能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C排除。故选择D。
19.A
【解析】
根据材料出处《贞观政要》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另外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包括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制度,革新措施,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达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故此处的“吾”是唐太宗,故选A;B的年号是开元,排除;隋文帝在隋炀帝之前,不会出现材料内容,C错误;宋太祖是北宋的皇帝,与《贞观政要》无关,排除D。
2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厉精图治,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1.C
【解析】
据所学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或“治世”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当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排除。故选C。
注意识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重要史实及其影响。另外,也要注意问题的角度,是对“当今构建社会”而言。
22.C
【解析】
唐太宗统治时期,选贤任能,不计前嫌。材料中“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体现出唐太宗的选贤任能的用人风格,C符合题意;轻徭薄赋属于经济策略,A不符合题意;简法轻刑属于刑罚方面,B不符合题意;恩威并施与材料中选贤任能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民,以农为本,不夺农时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BCD项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题干信息:“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太宗唯才是用,重用贤能。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唯才是用,重用贤能。
25.①隋朝②厉行节约③贞观之治④三省六部 ⑤唐玄宗⑥武则天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厉行节约,在北周的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开皇之治,故①是隋朝、②是厉行节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③是贞观之治、④是三省六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继续励精图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⑤是唐玄宗、⑥是武则天
26.(1)隋朝;进士科的创立。创立殿试制度
(2)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也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提升了官员的素质。(答任意两点)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隋朝时期,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2)依据材料二“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依据材料二“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的素质,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7.(1)科举制;进士科的设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2)殿试制度
(3)王侯将相本来就不是天生的,想将来有作为就要奋发图强;积极: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消极: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言之有理即可,但须是辨证的看待)
【解析】
(1)制度:根据材料“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文士多愿应进士科”、“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进士科是隋炀帝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内容: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2)根据材料“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可知,这是殿试制度。
(3)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价值观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中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体现出的王侯将相本来就不是天生的,想将来有作为就要奋发图强。看法:科举制度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积极: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消极: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言之有理即可,但须是辨证的看待)。
28.(1)唐太宗、唐玄宗
(2)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统治期间的景象,唐太宗时期年号贞观,其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期间的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其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2)依据材料二“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为唐朝盛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可知“她”指的是武则天,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称帝,并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后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结合所学知识,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唐朝统治者在用人上都能够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如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魏征(多次直言进谏);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
29.(1)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
(2)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
(3)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告诫子孙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前期,几代皇帝励精图治,使唐朝逐渐强盛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所以A处应填“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所以B处应填“开元盛世”。
(2)根据材料二“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可知,唐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
(3)根据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 可不畏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说这番话的意图在于告诫子孙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0.(1)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充足,社会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措施:唐玄宗勤于政事,选用贤人,虚心纳谏。因素: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3)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人等。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由“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稻米流脂粟米白”,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充裕的粮食储备;“九州道路无豺虎”,反映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充足,社会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
根据材料二“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是勤于政事,选用贤人,虚心纳谏。除唐玄宗的努力外,还有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因素促成了材料一局面的出现。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政治比较清明,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玄宗、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的相同之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人等。
31.(1)隋末农民大起义等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2)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加上人民的辛勤创业,科技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从而出现了这种盛世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可知唐朝建立之初洛阳以东的经济萧条,人烟稀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刚刚经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等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2)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可从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方面分析,最终达到社会安宁、出现材料中这种盛世局面进行回答。
3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子弟,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3.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