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题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河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题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河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21: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难 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澶渊之盟
2.(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2021·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4.(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唐代有“出将人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5.(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在崇文抑武的国策背景下,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是( )
A.艺人 B.军人 C.商人 D.文人
6.(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7.(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8.(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9.(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10.(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秦汉时代,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丞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了。宋代朝仪的变化说明
A.丞相权力逐渐变大
B.皇权逐步加强
C.统治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衰落
11.(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有学者认为:“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
B.国家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C.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D.海外贸易兴盛,足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2.(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这评价的是
A.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金太祖阿骨打
1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4.(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材料表述了王安石变法的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结果
15.(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滑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
A.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16.(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北宋建立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其职责是将地方征收的赋税,转运到中央。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的根本目的是:
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防止知州权利过大
D.分割宰相的权力
17.(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下图所示现象的发生朝代及背后的原因是
A.汉朝“推恩令”
B.唐朝安史之乱
C.宋朝重文轻武
D.明朝废丞相
18.(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下表《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以说明宋朝
A.市民文化丰富 B.海外贸易发展 C.民族关系融洽 D.宰相权力削弱
19.(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其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0.(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
C.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D.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21.(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1908年梁启超所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持久的著作,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下列举措不属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是
A.科举选拔法: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B.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C.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D.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22.(2021·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帝(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的“儒臣”指的是
A.节度使 B.参知政事 C.知州 D.三司使
23.(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4.(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中)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25.(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去年热播电视剧,剧中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宏最初是在扬州做官,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
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市舶使
26.(2021·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屡次、接连之意),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综合题
27.(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太祖……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宋太祖听取他的建议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28.(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农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随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和政治是在中央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专供演出的圈子”分别是什么?
29.(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
材料二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由于大兴科举等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材料三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听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措施的共同点(写出一点即可),他们在位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三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在治理国家方面,你有何启示?
30.(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这产生了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黄色的夹克衫”,“你要政变”,由此判断这是黄袍加身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后周时,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代周称帝,宋朝,定都开封;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
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故A项正确;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排除B;文臣才能突出和武将无能都不是材料中主要原因,排除C和D。故选A。
3.B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方田均税法是指清丈土地,依据土地征收赋税,这就使得大地主、大官僚无法藏匿土地、逃避赋税,因此引起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故选B;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都不能避免大地主、大官僚藏匿土地,没有引起最激烈的反对,排除ACD。
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知体现男子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与“出将人相”的政治环境相关;由“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因此题干材料表明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5.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崇文抑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而宋代 “崇文抑武”,比较重视文官,因此,文官地位高于武将,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伎(艺)人属贱籍,商人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处于四民社会底层,A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B
【解析】
A项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是宋太祖重视军权的表现,与文教事业无关; B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项分化宰相权力是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不是发展文教事业的措施;D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是宋太祖加强财权的措施,不是发展文教事业的措施;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文中“文教事业”,综合考虑宋太祖的措施可知,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符合题意。
7.D
【解析】
考查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依据题干“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从而得出宋朝重视文官。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D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A不符合题意;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B不符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可知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增强,故②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故③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9.A
【解析】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 人,平均每年约 360 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 868 人,平均每年约 5 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0.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皇帝和大臣讨论朝政时是“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只能站着和皇帝议论朝政;清朝的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受笔录”,这些变化中臣子地位越来越低,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B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辽、宋、西夏、金和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发展迅速。城市商业繁荣;交易无时空限制;早市、夜市相连。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中国商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解析】
依据题干“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可知反映的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结合课本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他身上,用力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光武帝、唐太宗、金太祖都不是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政权的。ABD排除;故选C。
13.D
【解析】
根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B项;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当时北宋的状况,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1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是手握兵权的地方节度使。周渭为济知县,属于地方长官。宋朝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所以会出现题干现象。故B符合题意;大将符彦卿和济知县都是是朝廷命官,故A不符合题意;节度使和知县同属地方官,权限不同,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地方节度使和知县都是皇帝任命,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转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转运使”,正确理解北宋设置这一官职的目的,结合北宋时期的历史解答本题,北宋皇帝吸取唐亡的教训,防止出现割据局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限制武官的权利,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17.C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文臣称我不会领兵打仗,武将称我们是个摆设”和所学可知:宋代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即重文轻武,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C符合题意。汉朝“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唐朝安史之乱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叛乱;明朝废丞相是为了加强君权、消除相圈,三者与抑制武将无关,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宋代鉴于五代交替频繁,重文轻武。
18.D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能看出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逐渐增多,权力被分化,宰相权力削弱,故D符合题意;图表只统计了宰相人数,未反映市民文化,故A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关系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地主的土地兼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A项正确;由于变法推行不当,导致民众利益受损,排除B项;C项是“整军”的作用,D项是“理财”的作用,均只涉及了题干的一个方面,排除CD项。故选A项。
20.B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B符合题意;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AD不符合题意;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C错误。综上故选B。
2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因此,A项是指隋朝创立科举制,与题干“王安石变法”无关,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C
【解析】
根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意思是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吸取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即使文臣全部贪浊,也没有武将的危害大。因此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故选C;A是唐朝管理地方的官职,排除;BD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的中央官员,排除。
23.D
【解析】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24.C
【解析】
根据题干反映了自秦汉以来,担任宰相的人数在增加,说明宰相的权力受到削弱,意味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正确;题干反映宰相的人数在增加,说明宰相的权力受到削弱,不是扩大,排除A;君权和相权处理的是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D。故选C。
25.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通判分散知州权力,并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依据材料“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故B正确。枢密使是宋朝设置的分散宰相军权的官员,A项错误。转运使的任务是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C项错误。市舶司是管理港口事务的,D项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通过其职责分析可知,目的是分散知州的权力,从而推出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
26.D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屡次、接连之意),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可意思四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后,地方无财权,当水涝灾害来的时候,郡县没有钱救灾,只能“坐等流亡”,说明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选D;AC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正确,但是和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27.(1)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原因: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政策: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新唐书》”可知,地方武将(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第一问,根据材料“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认为造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第二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夺其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派通判监督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3)根据材料三“宋太祖……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8.(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2)集中军权设立枢密院,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3)瓦子、勾栏。
【解析】
(1)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军事上集中军权设立枢密院,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3)
依据材料三可知,“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专供演出的圈子”分别是瓦子、勾栏。“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9.(1)共同点:知人善用;重视经济发展;发展科举制等。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2)关系:因果关系;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启示:应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视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等。
【解析】
(1)共同点,根据材料“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整顿吏治,裁减冗官”等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虚心纳谏,知人善用;根据材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信息可知,二人都重视发展经济;根据材料“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可得出唐太宗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科举制。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逐渐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出现了开元盛世。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信息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宋朝时期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因此两则材料关系是因果关系。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一次变法。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重视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是其在位期间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说明作为统治阶级应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视教育;王安石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通过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30.(1)重文轻武政策。
(2)为防止武将出现专横跋扈的情况等。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定(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但是也削弱了军备。
(3)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根据材料二“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材料大意是男人如果想实现生平最大的志向,就勤快的抱着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在窗前读吧,因此,材料二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据此可知,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也削弱了军备,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3)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