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2.(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后有纸币,现今有网络货币。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
A.河南 B.北京 C.上海 D.四川
3.(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当时(北宋)全国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推行
4.(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2016·海南省·5)北宋时,为了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四川地区使用了纸币( )
A.圆形方孔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5.(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6.(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1·河南·固始信合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中)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 )
A.手工业兴盛 B.商业贸易繁荣 C.对外贸易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8.(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打击海盗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征收赋税
9.(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有学者认为:“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
B.国家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C.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D.海外贸易兴盛,足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0.(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11.(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图片中的信息共同反映了北宋
A.科技发达 B.商业繁荣 C.农业发展 D.交通便利
12.(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朝时期,当时这种纸币称( )
A.唐、会子 B.南宋、交子 C.北宋、会子 D.北宋、交子
13.(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别具特色,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水市、米市、菜市、柴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频繁 B.商业贸易繁荣
C.商业集镇兴起 D.政府管制加强
14.(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纸币出现并日渐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铸币金属短缺 B.印刷技术提高
C.造纸技术提高 D.商业活动频繁
15.(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梦梁录》记载:“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材料反映的是(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宋代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C.宋朝市舶司海外贸易繁盛的景象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16.(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宋朝政府对市区交通实行“限速”制度,除非有紧急公事,任何人不得在城市街巷快速策马、驾车,否则,给予“笞五十(打五十板)”的刑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都市
①坊和市严格分开
②非常繁荣
③有众多文化生活场所
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南宋后期如果杭州一带从事纺织业的商人要去采购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应该选择的地方是
A.四川 B.澶州 C.开封 D.海南岛
18.(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19.(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20.(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官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宋代中外交流广泛 D.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21.(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22.(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穿越到宋代的小明同学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有
①买东西用纸币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 ③盖棉被睡觉④用的是景德镇的瓷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C.宋代商业的繁荣 D.宋代经济的发展
24.(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经济作物能增加农民的收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宋代在南方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
A.水稻、棉花
B.茶树、水稻
C.小麦、棉花
D.茶树、棉花
25.(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无徽不成镇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苏湖熟,天下足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6.(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下是小明在对这段材料进行探究后得出有关宋朝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稻是一种在全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B.只有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种植水稻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27.(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下列农作物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属于北宋时引进的是( )
A.玉米 B.占城稻 C.马铃薯 D.花生
28.(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C.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9.(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2016·四川内江·4)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代手工业进步
C.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0.(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1.(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北宋时,政府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由此看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 B.大量北方汉族的南迁
C.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32.(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 )
A.西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二、综合题
33.(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宋代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手工业中哪些方面的成就?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管理机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中的“纸钞”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
34.(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之美】
材料一
(1)图中的诗人享有什么美誉?其诗歌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杜甫和他的作品分别被称为什么?
【科技之美】
材料二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3)依据材料二,概括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
【品德之美】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4)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35.(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河南省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次让河南省博物院“出圈”,下图是该馆的部分镇馆之宝。
材料二
(1)将材料一中文物的图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处。
(2)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唐朝的历史信息?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36.(2021·河南周口·七年级期中)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一些资料准备做关于“两宋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南宋沿海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1)材料一中,可以用来研究宋朝农业发展的是:;研究宋朝手工业兴盛的是:;研究宋朝商业贸易繁荣的是: (只写序号)
(2)材料二中“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其中的机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请你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37.(2021·河南濮阳·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粮食平均亩产量 宋代不同农作物平均亩产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至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十一至十三世纪时,(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吴钩《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的是哪个朝代,宋代平均亩产 量最高的农作物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概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置了什么专门机构?材料二诗句中的“涨海”你认为是今天的哪里?
38.(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不同农作物平均亩产量
农作物(市亩) 稻 麦 粟
产量(市斤) 240 160 120
材料二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地,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材料三 十一至十三世纪时,印度洋已成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1)材料一中宋代亩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概括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两个。
(3)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除了泉州外还有哪一个?
(4)宋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哪两个地区?
(5)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代在重要港口设置了什么专门机构?
39.(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宋代经济发展组图
材料三 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冲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不同民族在斗争中走向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1)材料一示意图中A处代表哪一政权?观察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经济发展繁荣,取得光辉成就。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方面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3)请举例说明材料三中“和”是主流的论断。
40.(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谚语日:“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怎样的变化 (南移/南北平衡/北移)这种变化经历怎样的过程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少答出两点)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1.(2021·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时代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史学家杜佑说:“自贞以后,(唐)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摘编自《通典》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西汉(2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493 459
南方 111 257 830
材料三 谣谚杂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丰收,天下人的食物就都充足)。——摘编自《宋诗纪事》
(1)阅读材料一说说,材料描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与唐太宗实行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自西汉至宋代南北方人口的变化趋势。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2.(2021·河南许昌·七年级期中) 自去年年底以来,新冠疫情多点爆发,肆虐全球,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社会面临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的艰难选择,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后周市尺...开皇初著令以为官尺,百司用之,终于仁寿。”“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业中复依古制。”
——《隋书.律历志》
材料二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 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热闹的街市.精致的商业商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统一后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请写出上图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和南宋的纸币名称分别是什么 请你尝试探究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
(4)材料四中“故都”是今天哪个城市 材料四反映出怎样的经济现象
43.(2021·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如图)
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所以,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总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最终在哪个朝代完成 请你举出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44.(2021·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二 现在的服装,大多都是胡服了,有了靴子之类的,以前的王冠服都已经一扫而空见不到啦。
——译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请写出1个“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表现。
(2)两宋“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假如你生活在北宋都城东京,有朋友来访,你打算带他们到哪个地方购物?到哪个地方看演出?
(3)如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的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请写出2个。
(4)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
45.(2021·河南漯河·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相当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话最能反映开封城的发达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反映的是临安城哪方面的繁荣景象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有何联系
46.(2021·河南商丘·七年级期中)材料解析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闻名天下的“粮仓”在哪里?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新的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3)我国古代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47.(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妨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交子”出现于什么朝代?
(2)根据材料一列举两条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的表现。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8.(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朝谚语
材料二“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 现得更为强烈。”
——摘自葛金芳《南宋手工业史》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 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 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中两则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原因。
(3)用具体史实证明材料三所提到的宋代中国在纸钞方面“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国家”。
49.(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当时的政府在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广泛修筑水利工程,大批荒地得以开垦,当地经济得到很大开发。
(1)材料一中的大运河以 A 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 B 。
(2)材料二中图一是唐朝出现的哪一新农具?指出这两个农业工具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50.(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并设置管理机构——市舶司。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相关链接 (中国宋朝两浙路□□□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内容如下:今将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自己船一只,纲首李充,梢公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弟(及船员67人姓名)。
材料三:读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相关链接分析宋朝海船出海需要向市舶司汇报哪些事项
(3)材料三反映的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说明什么
(4)综上归纳一个学习主题。
51.(2021·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谚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时哪一现象?南方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一是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另两幅图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开始于何时?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52.(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5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3.(2021·河南信阳·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答出两点)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2)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3)图一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什么意识?图二表明了南宋时期哪一行业的兴盛?
(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54.(2021·河南郑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扑面耳”。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
(1)结合材料一,写出两宋面对“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哪些?(举一例即可)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2)材料二中这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它突出描绘了当时的什么景象?
(3)结合材料三,写出两宋时期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55.(2021·河南·固始信合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中)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到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片,它们都是我国宋朝时期的新生事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 “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其中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哪一地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对题文中的 ““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进行分析,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表现。A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此题选C。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初年,四川用铜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项ABC不是纸币最早出现的地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A
【解析】
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可知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急剧增加,A正确;金属货币的短缺是纸币产生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B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排除;题干也没有涉及政府的强制推行,事实上北宋纸币交子首先是由四川民间私人发行,D排除。故选A。
4.D
【解析】
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便谓之交子,后来慢慢发展,交子真正成为了纸币。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两宋均设有专门发行纸币的机构。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表现了宋代商业的发达。B项符合题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太湖地区成为粮仓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AC两项不合题意;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是在唐朝。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题干“宋代经济”“商业革命”是解题的关键。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隋唐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并逐渐与铜钱并行于世。所以宋代的商业发展成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基于四川地区出现了全国最早的纸币。
6.B
【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知宋朝有纸币发行,也体现可宋朝的印刷技术高超,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此①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因为是拓片,不是原物,因此不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错误,ACD排除。故选B。
7.C
【解析】
“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对外贸易发展。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C项符合题意;打击海盗是军事行为,A项不合题意;监察百官的官职是御史大夫,B项不合题意;司彻是掌管征收赋税的官职,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9.B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辽、宋、西夏、金和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发展迅速。城市商业繁荣;交易无时空限制;早市、夜市相连。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中国商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宋高宗的话,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C符合题意;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在清朝前期实行,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是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材料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11.B
【解析】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图二是纸币,说明了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B符合题意;科技、农业、交通都不能在图片中显示,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被称为交子,D项正确;唐代我国还没有出现纸币,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排除CD项。故选D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别具特色”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专业化的商品市场,因此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多民族交融情况,A错误;商业集镇兴起反映了商业发展深入农村,与题干所述“临安城内”不符合,C错误;宋朝时期鼓励商业贸易,政府管制相对宽松,D错误。综上故选B
1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纸币出现并日渐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商业活动频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因此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之后,纸币日渐广泛使用,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5.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城市中各种物品集聚,店铺均无空席,这反映的是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结合“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的材料信息可知其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B符合题意;题中反映的是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而非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和宋朝市舶司海外贸易繁盛的景象,AC排除;材料中不涉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D排除。故本题选B。
16.D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业的繁荣,城市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因此可以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较好,可以根据掌握的知识首先排除一个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7.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免纺织品种类较多,所以应该选择的地方是海南岛,故选D项;当时四川地区不是棉纺织业兴盛的地区,排除A项;南宋时期澶州和开封都不是南宋的统治范围,也不是棉纺织业兴盛地区,排除B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宋朝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当时生产精品瓷器的有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合称五大名窑。宋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样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故选项C符合题意;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9.B
【解析】
根据材料“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可以看出青花瓷的这些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旨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不是强调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和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故C项错误。
20.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定窑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宋朝农业方面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加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是我国的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称为著名的瓷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均不完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D
【解析】
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耕获图》体现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河北定窑孩儿枕体现了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故题干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宋代农业的发展与河北定窑孩儿枕无关,故排除A项;宋代手工业的兴盛、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宋代《耕获图》无关,故排除BC项。故选择D。
2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有句俗语说“无徽不成镇”,它原是当年流行于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一句民谚,按照安徽绩溪徽商世家出身的近世文化巨擘胡适先生的说法就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故A不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现出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故B不符合题意;宋朝“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表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C符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大力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故选B项;ACD项符合史实,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7.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北宋引进的农作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玉米、马铃薯、花生均为明朝时期引进的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故选B。
28.D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秧马是宋代的农具;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商标;宋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中心南移的史实,首先分析题意,“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是说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仰仗东南供给,这说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ABC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实。从课本所学知识易知道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过程是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后始南移。完成于宋朝。故选答案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31.C
【解析】
根据材料“吴越国王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政府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历代政府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大量北方汉族的南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材料未体现,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2.C
【解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 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故选C。
33.(1)概况: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茶树,棉花种植得到推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原因: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较稳定;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
(2)行业:制瓷业;造船业;机构:市舶司
(3)现象:商业贸易繁荣(或商品经济活跃;或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地区:四川地区
【解析】
(1)根据材料“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可知垦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可知耕作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可知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根据材料“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可知茶树,棉花种植得到推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较稳定;南宋政治中心南移。
(2)根据材料二展示的宋代瓷器可知反映了宋代手工业中制瓷业的成就,根据第二幅图船可知反映的是造船业的成就。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
(3)根据材料“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可知宋代商业贸易繁荣。依据所学可知,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四川地区。
34.(1)诗仙;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2)诗圣;诗史
(3)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4)诚信待人、轻利重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李白”结合所学知识,李白被称为诗仙。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2)根据所学知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3)根据材料二“公元1001—1500年”“中国 57%”“世界其他各国占43%”可以得出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4)根据材料三“……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可得出宋代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诚信待人、轻利重义。
35.(1)唐朝:图4;宋朝:图2。
(2)和睦的民族关系;手工业发达;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文物、史书、遗迹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图2宋朝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图3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图4一般是指唐武则天除罪金简,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据此可知,在唐朝处填写“图4”,在宋朝处填写“图2”。
(2)根据材料二“步辇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唐朝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情景;根据材料二“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饱含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同时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从材料二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和睦的民族关系、手工业发达、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从材料一、二可知,考古发掘的文物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从通过阅读史书(文献资料)、参观历史遗迹等学习历史。
36.(1)A;C;B、D。
(2)机构:市舶司;原因: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政府支持,设专门机构管理对外外贸;南方经济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秧马是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宋朝农业发展的是A;汝窑瓷器属于手工业产品,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宋朝手工业兴盛的是C;北宋纸币铜板拓片与纸币交子有关,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宋朝商业贸易繁荣的是B、D。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市舶司,加强各港口的外贸管理。根据材料二“宋朝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可得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造船业发达;根据材料二“……南宋沿海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可得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指南针用于航海;根据材料二“……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可得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政府支持,设专门机构管理对外外贸;结合材料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还有南方经济发展。
37.(1)宋朝。稻。
(2)宋朝统治者引进并推广占城稻;宋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市舶司。泉州港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表格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粮食平均亩产140斤,唐朝粮食平均亩产154市斤,宋朝粮食平均产185市斤,由此可以看出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的时期是宋朝。根据材料一“宋代不同农作物平均亩产量”表格中可以看出,宋代稻平均亩产240市斤,麦平均亩产160市斤,粟平均亩产120市斤,由此可知宋代平均亩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是稻。
(2)根据材料二“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和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引进并推广占城稻。因为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升。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也大大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3)根据材料三“(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泉州港贸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宋朝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宋朝为了方便管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置了专门机构市舶司。因此“涨海”的地方是今天的泉州港。
38.(1)稻
(2)政府重视;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人口南迁,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广州
(4)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5)市舶司
【解析】
(1)分析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知:稻的亩产量最高。
(2)根据材料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地,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概括可知:政府重视;根据材料二“到南宋时,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概括可知: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人口南迁,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与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外海上贸易频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9.(1)A 是金政权(女真)。 趋势: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农业:农业发达,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手工业:手工业兴盛,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商业:商业繁荣,开封、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夜市林立;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司;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从两个方面说明即可)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这和平友好局面;宋夏议和,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宋金和议使南北方经济都得到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小问:A处代表的是金政权;第二小问:示意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表现是:农业发达,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手工业兴盛,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商业繁荣,开封、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夜市林立;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司;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依据所学可知,宋朝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这和平友好局面;后来宋夏议和,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南宋时期,宋金和议使南北方经济都得到发展,这些都能说明材料三中“和”是主流。
40.(1)南方人口逐渐增加。
(2)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3)南方的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答出任两点即可)
(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东汉时,南方人口(万户)是24.7,北方人口(万户)是99.8,到北宋时,南方人口(万户)是112.2,北方人口(万户)是66.2,该表格说明了从东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发展趋势是南方人口逐渐增加。
(2)
依据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及材料三“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
依据材料一、二、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等。
(4)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是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
41.(1)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北方人口逐渐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政府政策的引导;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可知描绘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这与唐太宗注意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直接相关。
(2)依据材料二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可知自西汉至宋代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北方人口逐渐减少,宋代时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了北方。依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说明了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苏州、湖州一带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唐太宗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产可得出的与政府政策的引导有关;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到宋代,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得出跟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等有关。
42.(1)统一度量衡制度
(2)曲辕犁、筒车(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3)北宋:交子;南宋:会子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任答一点即可)
(4)开封 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那时的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开皇初著令以为官尺”、“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可知,这是统一度量衡。
(2)根据材料图片可得,前面是唐朝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后图是筒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北宋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的纸币名字叫会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纸币出现的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种方便的更利于交换的媒介出现,同时纸币也更容易携带,便于人们出行等。
(4)根据材料的时间“南宋”,故都指的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可得,这指的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时间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例如苏湖地区。
43.(1)变化趋势:南方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北方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因素: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等。
(2)丝绸之路被阻;海外贸易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朝廷支持(鼓励)海外贸易。
(3)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如: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棉花种植区域增大;荼树种植普遍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可知南方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北方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因为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等。
(2)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由“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可知丝绸之路被阻;海外贸易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由“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知朝廷支持(鼓励)海外贸易。因此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在于丝绸之路被阻;海外贸易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朝廷支持(鼓励)海外贸易。
(3)根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现象最终在南宋完成。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宋朝时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区域增大。
44.(1)出现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贸易范围广;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任1个,意思相近即可)
(2)瓦子。勾栏(或:酒楼;茶社)
(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可知,宋代出现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例如广州、泉州;贸易范围广;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可知,买东西到瓦子,看戏到勾栏,也就是酒楼、茶社。
(3)根据所学可知,传统节日,有的在宋朝已经出现,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现在的服装,大多都是胡服了,有了靴子之类的,以前的王冠服都已经一扫而空见不到啦”可知,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45.(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临安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
(2)经济重心南移。
(3)岳飞;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临安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
(2)依据材料信息“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国家财政收入依赖于南方,表明国家的经济重心南移。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大将兀术,取得了郾城大捷,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迫使金军后撤,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46.(1)苏州和湖州;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棉纺织业。
(3)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
【解析】
(1)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闻名天下的“粮仓”在苏州和湖州;由“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可知”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
根据材料“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因此新的手工业”指的是棉纺织业。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这种变化是在南宋结束的。
47.(1)北宋
(2)出现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纸币的出现;都市、海外贸易发展等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前期,思春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根据材料一“宋代真普商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的表现:出现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根据“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表现:纸币的出现;根据“南宋海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表现:海外贸易发展等。
(3)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妨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48.(1)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众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等等.
(2)原因是: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频繁,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赚取收入等。
(3)纸币:交子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2)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频繁,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赚取收入等。因而,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
(3)根据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 .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城市中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或宋代城市风行蹴鞠之戏。
49.(1)A:洛阳。B:余杭。
(2)曲辕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政府的重视。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汇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垦田面积逐渐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原因: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50.(1)经济重心南移
(2)出海目的、人员、规模、目的地等
(3)出现了纸币,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4)宋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
依据材料二中“今将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及船员67人姓名)”等信息可从目的地、船队规模、人员、目的等方面分析得出。
(3)
依据材料三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代出现的纸币,它反映了此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提示从宋代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即可。
51.(1)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任写一点即可)
(3)表明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唐朝中期开始 到南宋完成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根据所学可知,南方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2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3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表明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经济重心;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到南宋完成。
52.(1)唐代时,南方人口增加,接近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经济重心南移。
(3)南方得到开发;南方相对和平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江南。(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西汉、唐代、北宋时期人口南方19.8% 、43.2% 、62.9%;北方80.2% 、56.8% 、37.1%”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唐代时,南方人口增加,接近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根据材料一及(1)的分析可知,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相对和平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江南等。
53.(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意思相同即可);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主要来自于东南;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北方转移到南方。
(3)商标、广告意识;造船业。
(4)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根据图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可以知道,从西汉到唐代再到北宋我国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从111万户上升到了830万户;而北方人口在同一时期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从965万户降到459万户,即: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根据材料二“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仰东南财赋”的意思是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因此,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3)根据图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牌》,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商标、广告意识;根据图二“泉州出土的南宋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著名世界的大商港。因此图二表明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
(4)根据材料一反映的人口南迁、材料二反映的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三反映的宋朝的商业和贸易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主题:经济重心南移。
54.(1)契丹(辽)、西夏、金、蒙古等。(任答一个即可)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政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清明上河图》。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商业繁荣的景象。
(3)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辽)、西夏、金、蒙古等都是两宋时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材料“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可知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政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商业繁荣的景象。
(3)根据材料“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长较快。
55.(1)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2)农业、手工业、商业。北宋,四川地区。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解析】
(1)据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其中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3)依据材料一中“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江南,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