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谏太宗十思疏-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7 谏太宗十思疏-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5:10:38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魏征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十思”的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知人论世
01
文本研读
02
课后拓展
03


孟 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知人论世











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
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1、知作者
魏征
580年-643年
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
2、析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
>
>
2、析背景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狩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难敬终
>
>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
>
>
2、析背景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魏征弹劾小人权万纪、仁发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文本研读











译文
2、理思路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译文
译文
2、理思路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译文
译文
译文
2、理思路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3、辨文体
老师要读的字词句。逐段如下:
第1段:“臣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不念”“斯亦”
第2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夫”“虽”“终”“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3段:“君人者,诚能”“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学生朗读句子特点:
都是一些整句,或两两相对,或三句相对,或多句相对。
或两句对仗,或三句对仗,或多句对仗。属于上下两句对仗的共有18组,属于上下三句对仗的有2组,属于上下四句对仗的有1组,属于上下十句对仗的有1组。
3、辨文体
读这些句子时感觉如何 视觉方面 音律方面
都是整句,华美大气好像一排排仪仗兵从眼前迈着方步整齐地跨过去。
音律方面,读来很有节奏,有些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有”与“能”“善始”与“克终”“实繁”与“盖寡”平仄相对。
句中多用典、比喻和排比。如“下愚”“吴越为一体”“松、乔之寿”“无事”“无为”,都是用典。第1段中“木”“流”、第2段中“载舟覆舟”等运用三个比喻排比。
点拨:一看到“下愚”,马上想到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无事”,“无为”想到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事”就是不做那些劳民伤民扰民之事,但又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做事,按照规律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3、辨文体
这些特点,在你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和本文比较吻合
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对仗;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典;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相对。
(4)这样看来,这篇《谏太宗十思疏》是什么文体 有何特点?
明确:骈体文。
句式对仗,整散结合
音律和谐,富于节奏,平仄协调
用典与藻饰(比喻、排比)
4、妙劝谏
(1)妙在思路上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此,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为对方接受。
4、妙劝谏
(2)妙在论证上
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4、妙劝谏
(2)妙在论证上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12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2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繁”“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4、妙劝谏
(3)妙在目的上
魏征生活在封建时代,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时时处处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固然古特定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
4、妙劝谏
(4)妙在用语上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而非臣以为)。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
4、妙劝谏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丰富的哲理和内涵,有高超的劝谏艺术,由于唐太宗能够虚心求谏、纳谏,改正了自己的不少过失。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 627-649年),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富强,边境安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5、古鉴今
(1)从文中摘取一个句子作为自勉之语,或者作为赠言送人。
我 从文中摘取四个字作为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谦冲自牧”
摘取“戒奢以俭”。因为我们现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很容易奢侈。
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因为我做事常有头无尾,不能坚持。
5、古鉴今
(2)读了这“十思”,你有什么感受
魏征体忠为国的拳拳之心。十大问题,十大纠正措施。
魏征劝谏胆识非凡。谁敢这样直言不讳 比干因直言劝谏被剖心,韩愈因直言劝谏被流放湖州……
魏征明察秋毫。魏征察觉到君王有走向骄奢淫逸的迹象。
魏征直言劝谏精准,此时是“贞观之治”后期,唐太宗放松了自我要求,听不进诤臣劝谏,忘了以民为本和隋炀帝败亡的教训
5、古鉴今
(3)如果你是唐太宗,看完奏疏感想如何 会作何批语
——卿之所言,体国情深,虑稷义重。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卿殚精竭虑,示以良图,直言劝谏,用心良苦;朕当以德义为丽,以俭朴为荣,以廉耻为威,力避覆舟之亡焉!
——卿之十思疏,朕阅矣。如黄连,似刺针,如刮刀;有黄连之苦而利于病,有刺针之痛而利于穴,有刮刀之切而利于毒。卿之切切,朕深感焉!
5、古鉴今
(4)魏征的“十思”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见可欲:人要克制自身贪欲
——念高危: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惧满溢:广泛听取别人意见
——乐盘游: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忧懈意:人要战胜自身惰性
——想谗邪:己身正则百毒不侵
5、古鉴今
(5)用文言模仿魏征笔法,把你对现实社会的建议写出来添“一思”。
——兴教育,则思减负而增效;
——忧民生,则思安居而乐业;
——倡环保,则思节能而减排;
——敞国门,则思去芜而存菁;
——纳贤才,则思讷言而敏行;
——强国力,则思借鉴而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课后拓展











1、正字音
(1) 浚源( jùn )
(2) 谗邪( chán )
(3) 懈怠( dài )
(4) 壅蔽( yōng )
(5) 谬赏( miù )
(6) 黜恶( chù )
2.一词多义
(1)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
奉养安身立命之地动词,安置,安放
2.一词多义
(2)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
2.一词多义
(3)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动词,索求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名词,需求,需要
2.一词多义
(4)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转折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2.一词多义
(5)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3、古今异义
(1) 凡百元首
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2) 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 今义:尽情。
3、古今异义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5)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6) 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两个词,为什么一定。
今义: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4、词类活用
(1) 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
(2) 简能而任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3) 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人
(4) 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5) 乐盘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词类活用
(6) 必固其根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7) 则思知止以安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8)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
(9)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5、 文言句式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2) 虽董之以严刑 状语后置句
(3) 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度”
(4) 终苟免而不怀仁 省略句,省略主语“臣民”
(5)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6) 而况于明哲乎 固定句式“而况……乎”何况是……呢
(7)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
6、写作素材
在中国历史上,大臣魏征一向以“直言”闻名。这固然与魏征本人忠诚耿直的品格相关,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唐太宗的宽容大度,从谏如流。虚心纳谏,臣子才敢直言;君臣协力,治国理政,方有了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虚怀若谷,兼听纳谏,唐太宗李世民给后世当政者做出了极好的榜样。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6、写作素材
可用于“为政者善纳谏”“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倾听”写作话题中。
示例一: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写作素材
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6、写作素材
示例二: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