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经济体制改革练习题
1.(2021·河北沧州·八年级期中)如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D.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3.(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当年搞合作化时,田福堂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散伙”后的农村政策与之前相比
A.土地所有制改变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变 D.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4.(2021·河北廊坊·八年级期中)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5.(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6.(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表中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其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时间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千克
1981年 6.76亿千克
1982年 7.15亿千克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推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7.(2021·河北·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八年级期中)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小岗村民“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哪一政策的锥形
A.平均地权 B.耕者有其田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2021·河北·高阳县三利中学八年级期中)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9.(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曾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习主席论述了改革开放的( )
A.背景 B.时间 C.进程 D.作用
11.(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当年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分别指
A.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
12.(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海尔集团是当今家电行业著名品牌,但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为企业包销产品
C.实行联产承包 D.企业全面私有化
13.(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5%.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4.(2021·河北廊坊·八年级期中)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15.(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如图是197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企业广告。该图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17.(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1980年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仅一墙之隔,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 )
A.企业厂长经营不当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D.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18.(2021·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中)“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
A.政企职责不分 B.分配制度“大锅饭”
C.企业没有自主权 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20.(2021·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召开了中国十三大
C.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22.(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23.(2021·河北·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八年级期中)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4.(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的是
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
③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计划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6.(2021·河北保定·八年级期中)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2021·河北廊坊·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民生问题,曾多次调整农村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的政策措施分别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次失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
(4)通过对我国农村政策的了解,谈谈你对国家的政策改革有什么认识?
28.(2021·河北·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八年级期中)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1958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 (今属河南) 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 (即县委第一书记) 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但是事实证明,中国的生产力还不能建造这样的社会,在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产到户的形式,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于中国过去农村的任何一种土地制度,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的。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
(1)材料一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开始在农业方面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这一措施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3)材料三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实行的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是什么?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村进行的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9.(2021·河北保定·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9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如何?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儿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发?
30.(2021·河北·高阳县三利中学八年级期中)材料一: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1998﹣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六大民主领域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增长约8%。
﹣﹣国家统计局网站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简要分析其成因。
31.(2021·河北邯郸·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及作用。
32.(2021·河北邯郸·八年级期中)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宣传画一中的“大会”的出现与建国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方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宣传画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宣传画四中的场景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33.(2021·河北·高阳县三利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二:我图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 ,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4 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 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儿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34.(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 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也触动了永修。我在县供销社率先要求试行承 包经营,得到了县长的支持。县供销社作为试点,把城郊供销社的新城门市部、永丰门 市部、西二路门市部和桥头门市部,交由我全权管理。……在经营方式、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上做一些整顿……不到一年,商店扭亏为盈。是年,永丰供销社被评为全国供销 系统先进单位。
——摘编自龚有良《走出双塘村》
材料二:这次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为指导,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全国工作 中的指导地位。
(1)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 归纳材料中“商店扭亏为盈”的几个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城市改革创新的特点和改革的成效?
35.(2021·河北保定·八年级期中)材料一:
材料二:
《时代周刊》对他的评论: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
(1)观察材料一图表写出横线空白处的内容:
1978.5思想解放
1992年思想解放
1978年伟大转折
1992年中共十四大
(2)结合材料二说说他是如何让中国走向世界的?
(3)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后你的家乡或者家庭的变化。(衣食住行等)
36.(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而如今,习近平执政以来在国际事务当中,包括外交事务当中所采取的一些行动,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讲述始终建立在西方语境的基调之上。透过这些叙述,我们看到的一切,皆可被概括为一个现象:世界在变,中国在变。
材料一
图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如此描述:“对毛泽东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材料二
图二
1950年12月11日毛泽东再次登上《时代》封面。《时代》对封面人物的描述:“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材料三
图三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进入了北平”预示着中国哪一场革命的胜利?
(2)材料二中“他的军队”指的是哪支军队?“痛击”指的是哪一军事战争?这次“痛击”体现了这支军队哪些精神品质?(至少列举出一种)。这次“痛击”对我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指的是我国实施的哪项决策的结果?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我国的首要举措是什么?打开国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意义?邓小平同志也因其对中国发展的重要贡献,被国人尊称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7.(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材料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极大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材料三:“九二南巡”时,邓小平已是年届耄耋之年,不过他的思想却丝毫不守旧,鼓励后辈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2)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3)邓小平“建设之路”指的是什么?
(4)“九二南巡”产生了哪些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结合图片可以得出,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是1981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所以城乡差距最小,选项C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放,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的观点,A符合题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的内容,B排除;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是改革的内容,C排除;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是改革的本质,D排除。故选择A。
3.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当年搞合作化时”,可知与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由“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可知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选项B符合题意;土地所有制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没有改变,A排除;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发生改变,C排除;农民生活水平提高,D排除。故选B。
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所有制方式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但无论哪方面的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增强企业活力,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因此,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5.B
【解析】
依据题干“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可以看出这是实行对外开放,“安徽小岗村搞联产承包”这是在农村进行改革,这体现了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B项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6.B
【解析】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到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制度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依据材料表格中粮食产量1982年和1980年相比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时间不符合,排除C;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是2013年提出,2014年正式推行。排除D。故选B。
7.D
【解析】
由材料“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可知,小岗村民“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雏形。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耕者有其田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发生了题文材料的变化。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9.D
【解析】
依据题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出的时间信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而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的历史事实只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解析】
根据材料“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描述了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样一个完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故C正确;改革开放的主要背景是文革结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排除A;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B;改革开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C。
11.A
【解析】
依据题干“当年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可知指的是土地改革。结合课本所学,1952年土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今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提高了自己的收入,生活奔小康。A项正确;排除D项;“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社员都吃大锅饭,在公共食堂吃放。排除BC两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依据题干“1984年、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体现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我国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A符合题意;为企业包销产品不符合改革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C不符合题意;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企业全面私有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大幅度上升,B正确;A是一五计划时期;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表现;D是1992年以后。故选B。
14.D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D项正确;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到政府、企业的关系,排除AB两项;“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涉及到企业管理、分配方式,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84年”“将‘松绑’风吹向全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这与材料中的“松绑”相吻合,故选C;材料中的“松绑”指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故排除A;1984年国企改革刚刚起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故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16.B
【解析】
依据题干197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企业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反映了企业可以自己做主,接受国内外的订单。结合课本所学,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B项正确;在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行公司制、股份制”与题干企业广告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7.B
【解析】
材料信息是,仅一墙之隔铜厂和电缆厂不能横向联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映,故B正确;这不是经营不当的问题,故A错误;这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CD错误。
18.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表述正确,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9.D
【解析】
1992年根据所学知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政企职责分开,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权集中在企业手中,而不是集中在政府手中,企业拥有自主权,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D正确;综上所述ABC都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排除。故选D。
20.D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排除;1987年召开中共十三大,B排除;1985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排除。故选择D。
21.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天津达仁堂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2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指的是土地改革,“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属于公有制,A理解错误,符合同意;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B理解正确,排除;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理解正确,排除;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D理解正确,排除。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上的区别。
23.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包产到户”可知,该日记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2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B项正确;①④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D
【解析】
“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和所学知识”,证券、股市都与市场经济有关,可见邓小平旨在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由此得出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D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没有涉及左倾或右倾错误的问题,也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AB排除;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济特区,C排除。故选D。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农村政策的认识。1953年——1956年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因此说大家都散伙了。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人教版八年级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27.(1)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政策改革要认清国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解析】
(1)
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的政策措施有: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
(3)
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次失误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原因是由于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党中央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
通过对我国农村政策的了解,我们对国家政策改革的认识是政策改革要认清国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等。
28.(1)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
(3)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公有制。
(5)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士地所有制;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开始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根据材料三《大锅饭》内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人民公社运动时期“一大二公”;“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是因为人民公社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这种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根据材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5)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村进行的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等。
29.(1)状况: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原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判断:不真实。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省份:安徽、四川。原因: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
(4)启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第二小问,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关。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三“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不真实的。第二小问,这与当时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息息相关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挫折。
(3)第一小问,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安徽、四川两个省份实行。第二小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结合,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所有制优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30.(1)①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变化: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或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2)相同:都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①信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②原因: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或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使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二问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可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根据材料二“1998—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的变化是经济(或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80年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从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因此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是:都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增长约8%。”可知,材料三反映的信息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或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1.(1)土地改革。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巩固了人民政权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作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富裕起来。
【解析】
(1)据材料一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据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事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集体所有制(或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2)据材料三“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32.(1)土地改革。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1959年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土地改革;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图片2、图片3分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它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1959年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4可知,它逐渐发展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3.(1)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
(3)安徽;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的。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看出农业是在不断发展;根据“1952—1956年”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2)根据“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农业生产浮夸风的表现,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左”的表现,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包产到户最早是在安徽开始实行的;因为包产到户政策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的,所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4.(1)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试行承包经营;全权管理;在经营方式 、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上做一些整顿;等等 。
(2)特点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成效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 推动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
【解析】
(1)改革:根据“1984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也触动了永修。我在县供销社率先要求试行承包经营”可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因:根据“试行承包经营”得出试行承包经营;根据“交由我全权管理”得出全权管理;根据“在经营方式、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上做一些整顿”得出在经营方式、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上做一些整顿。
(2)特点:根据“……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效: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等角度进行概括。
35.(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南方谈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0年兴办深圳、汕头、厦门、珠海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
1990年浦东开发区
加入WTO、天津滨海新区、霍尔果斯和喀什特区、“一带一路”、雄安新区 等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1978.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兴办深圳、汕头、厦门、珠海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 ;1990年浦东开发区 加入WTO、天津滨海新区、霍尔果斯和喀什特区、“一带一路”、雄安新区 等等 。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6.(1)预示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行动:抗美援朝;精神品质:无畏牺牲、浴血奋战以及爱国主义情操;影响:这场军事行动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同时提高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
(3)决策:改革开放;首要举措:创办经济特区;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对外封闭的情况,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被国人誉为中国的“总设计师”。
(4)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解析】
(1)根据“进入了北平”可得出是预示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军队:结合所学可得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行动: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精神品质:结合所学可得出无畏牺牲、浴血奋战以及爱国主义情操;影响:这场军事行动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同时提高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
(3)决策:根据所学指的是改革开放;首要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题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开放的过程是,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 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 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 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因此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对外封闭的情况,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被国人誉为中国的“总设计师”。
(4)综合材料可得出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37.(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意思相近即可)
(2)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之路)
(4)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理解: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从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等分析回答。
(2)根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根据所学可知,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根据所学,可从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分析回答“九二南巡”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