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伟大的历史转折练习题
1.(2021·河北·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八年级期中)下表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能够联想到1978年开启了我国
项目 1978年 201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元 39251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11元 26112元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学习历史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B.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3.(2021·河北唐山·八年级期中)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中说:“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农村普遍实行了大包干
C.人造地球卫星首发成功 D.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4.(2021·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中)有人将这次会议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
5.(2021·河北邯郸·八年级期中)“两个凡是”方针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改革开放问题 B.真理标准问题
C.姓“社”姓“资”问题 D.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6.(2021·河北邯郸·八年级期中)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D.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
7.(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揭开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它使人们认识到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8.(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级期中)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论十大关系》的出台
9.(2021·河北邢台·八年级期中)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的话意在强调
A.公私合营,势在必行 B.市场经济,充满生机
C.经济建设,压倒一切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2021·河北沧州·八年级期中)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场讨论
A.起到解放了人们思想的作用
B.形成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C.主要针对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
D.使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
11.(2021·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中)《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
A.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个人崇拜的思想作风
C.完成了改革开放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3.(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4.(2021·河北·邯郸市第十一中学八年级期中)对联“南海吹来改革风,九天降下开放雨”,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A.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B.我国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C.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15.(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16.(2021·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中)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7.(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决策属于这次会议作出的是
①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实行改革开放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8.(2021·河北·高阳县三利中学八年级期中)1978年10月,邓小平正式访问日本。10月26日,邓小平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 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 这样的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小平旨在强调中国需要
A.改革开放,追赶世界 B.高速列车,提高运速
C.全民健身,提升体质 D.日本支持,求得外援
19.(2021·河北廊坊·八年级期中)1978年,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原因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邓小平领导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21.(2021·河北·邯郸市第十一中学八年级期中)探究问题。
材料一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中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没有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搞所谓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适应国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选择了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激发了亿万人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而成就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使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精彩,并通过吸引巨量外来资本、引入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机制、广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日益紧密地融入全球化进程,进而获得了异常宝贵的、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摘编自刘丽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并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22.(2021·河北保定·八年级期中)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民主法律建设不断取得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新中国成立前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材料一中的第一部文献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比较这两部文献,后者的新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中国的法治建设》
(2)图片反映的事件在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选项C符合题意;我国于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作出到了重要决定,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所以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意义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属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会议内容等客观叙述,均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由“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选项D符合题意;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A排除;20世纪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了大包干,B排除;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首发成功,C排除。故选D。
4.C
【解析】
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故C符合题意;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故B不符合题意;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共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
‘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伟大转折”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富强。故此题选择答案B。
7.B
【解析】
据题干“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揭开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A排除;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B。
8.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C项正确;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是“左倾”的方针,没有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排除A项;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完成,排除B项;《论十大关系》的出台与题目考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他大力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指出这场大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属于经济方面,排除。故选D。
10.A
【解析】
依据题干的“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可知这场讨论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A符合题意,排除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针对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排除C;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D。故选A。
11.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可知,与这份社论有关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社论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排除。故选B。
1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的状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伟大决策,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
1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C。
14.A
【解析】
根据题干对联“改革风”“开放雨”可知,对联明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因此,A项是在文革结束后至改革开放前,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属于改革开放的表现,是对联能反映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
依据题干“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而且主要是在学术文艺领域,故A不符合题意。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之后,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建立始于1980年,而且主要是在对外开放方面,故C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因此此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6.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里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召开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故选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公私合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7.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到1979年才提出的,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解析】
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此时期的中国应该需要改革开放,追赶世界,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19.B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1978年”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B项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因此不应出现的观点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采访报道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推动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等
【解析】
(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开始。第二问依据材料一“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可知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依据材料一“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可知推动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依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而是适应国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选择了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可知坚持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据“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激发了亿万人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而成就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可知坚持改革开放。
22.(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确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
(1)根据“《共同纲领》”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根据“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可知意义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确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