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说“木叶”
林庚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提炼文章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
2.结合文中所举诗句,辨析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借鉴本文研究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暗示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诗人、学者,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创作方面,他始终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在学术方面,他在唐诗、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一重要的学术概念,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研究成果。
本文选自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是一篇有关古典诗歌研究的文艺随笔。
字词积累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拟声词。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字词积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稠密的样子。
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
言筌:在言辞上留下迹象。筌,捕鱼的竹器。
【说文解题,把握核心概念】
1.文章标题为《说“木叶”》,其中“木叶”二字为什么要用引号呢?
首先,“木叶”是古诗中的一个常见意象。作者从屈原的《九歌》中提炼出这个意象加以说明,因此引号起到了引用的作用。此外,文章围绕与“木叶”相关的论题展开,因此“木叶”也是这篇文章讨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引号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除了“木叶”之外,文章还讨论了哪些关键概念?
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尝试给这些词语分类。
艺术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木、树、叶、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学术名词(文学理论):诗歌语言、暗示性、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说文解题,把握核心概念】
3.请结合文章的核心概念,尝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艺随笔主要探讨了一个文学现象——“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树叶”在古诗中却很少见,并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文学理论,解释说明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读文解题,把握核心概念】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文章如何围绕“木叶”这一概念层层展开?
方法:通读课文,划出每个段落中与“木叶”相关的关键语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第1段:以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为例,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历代诗人们钟爱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出“木叶”这一论述对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却很少,单独使用“树”和“叶”的也有,但似乎并不是为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同样两个字用“木叶”却不少,后来甚至发展到使用“落木”。将“树叶”与“木叶”在古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层层设问,引发思考。
第3段:对前面抛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由对“木叶”的讨论聚焦到对“木”的讨论,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承接上一段,说明“木”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即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第7段: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请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文章的结构思路。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总结问题
(7)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一字千金
“木叶”成为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提出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抓住核心概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完成下表。
核心概念 引证诗句 区别
“树”(“叶”)与“木” “树”有 的枝叶,通常呈 ,“树”与“叶”一样,都带有 的联想。
“木”则 ,透着 ,单纯、 ,它本身就含有 的因素。
“木”的暗示性与“叶” ,而“树”的暗示性与“叶” ,因此在艺术形象上看,“树叶” 内涵较单一,而“木叶”内涵丰富,更具有美的张力。
“落叶”(“黄叶”)与“木叶” “木叶”有落叶的 之感,带来整个 的 的气息。
“落叶”(“黄叶”)是 的叶子与“木叶”相比,缺少 之意。
“木叶”与“落木”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 ,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 之意。
而“木叶”是 与 的交织,是一个 的形象。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树”(“叶”)与“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树”有繁茂的枝叶,通常呈褐绿色,“树”与“叶”一样,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则干燥,透着黄色,单纯、疏朗、空阔,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落叶”(“黄叶”)与“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落叶”(“黄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与“木叶”相比,缺少飘零之意。
“木叶”与“落木”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
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学习活动2:阅读文章第五段,结合我们对几组概念的辨析,谈谈你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解。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使得诗歌语言具有含蓄蕴藉、意蕴丰富的特点。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林庚《说“木叶”》
【迁移运用,鉴赏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学习活动3:本文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迁移运用,鉴赏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学习活动3:本文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意象 场景 暗示性 联想 相关诗作
柳
外在形象
生活常识
社会风俗
文化传统
暗示性
多义性
送别
伤春
思乡
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感慨命运难以把握。
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游子漂泊羁旅、思亲怀乡。
“柳”与“留”同音,有挽留之意,加之柳枝随风飘荡,拂人衣袖,令人联想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因此古人分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柳树多飞絮,飘散无定。
“柳”在春天抽芽,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且年复一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惹人伤感。
“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
罗隐《柳》、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晏几道《清平乐》
王昌龄《闺怨》
周邦彦《兰陵王》
总结:这篇文章对我们阅读诗歌有何启示?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是我们对诗歌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时的关窍。品读诗歌时,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义,要调动我们的联想能力和文学经验,读出躲在概念背后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层面进入到艺术形象层面,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迁移运用,鉴赏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批判阅读,辩证思考文章观点结论】
学习活动4:有人认为林庚先生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木”在古典诗歌中并不一定含有落叶的因素,也不都暗示着疏朗的清秋气息。品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批判阅读,辩证思考文章观点结论】
学习活动4:有人认为林庚先生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木”在古典诗歌中并不一定含有落叶的因素,也不都暗示着疏朗的清秋气息。品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在说明事理、阐释规律的过程中,要全面地掌握材料,避免以偏概全,但也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木叶”》一文旨在阐释说明“木叶”为何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林庚先生在讨论“木”与“树”的艺术形象的差别时没有观照到所有相关的诗句,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木叶”一词所具有的暗示性,即“木”的疏朗与“叶”的绵密的交织,展现了秋天独有的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篇文章的价值。
另一方面,这也启示我们,诗歌的语言具有多义性,在解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时,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课后作业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搜集资料,模仿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写一篇文艺随笔,分析这个意象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它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暗示着什么?使人产生哪些联想?)及其暗示性的由来,不少于800字。
参考资料: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