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罗湖高级中学 王婷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乐”“德政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的思想。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观点。晚年整理《诗》《书》,删修《春秋》。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作业小结(文言知识)
规则:各个文言小组抢答,组长积分,算入课堂总分。
(“以”同“已”,停止 )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同“稀”,稀疏)
二、一词多义
1.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二、一词多义
2.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假如,如果
介词,至于
3.以
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动词,做
连词,因为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
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四、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句, 毋以吾也(不用我)
(2)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则以何哉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同桌间梳理文本脉络。
开头至“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至“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至结尾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研读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分析四个弟子各自的志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强兵
富民
明礼
太平盛世
大同世界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研读第三部分,归纳分析孔子对弟子的志向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4.结合工具书和预习资料,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晳的志向?
明确:
(1)曾晳的志向内容:太平盛世图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2)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
(3)曾晳的志向中未提及治国,却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表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任务二】分析文本形象
1.小组讨论,揣摩人物性格,并填写表格。
人物 行为 志向 性格 夫子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率尔而对
有勇,知方
足民
为小相
鼓瑟希
舍瑟而作
急躁轻率
有抱负
自信谦虚
哂之
谦虚好学知礼
暮春者······
稳重、洒脱
与之
课后作业
1.总结本课的文学常识。
2.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对比本文中孔子的形象。
《论“言”语“志”
——品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探究一、课堂·侍坐
1、观察图片,孔子的课堂与今日的课堂有何不同?
围坐、弹瑟 平等交流 礼乐教化
2、跳读全文,从哪些文字还可以感受到这种平等的课堂氛围?
率尔 舍瑟而作
3、精读第一段,找出连续出现两次的语气词。
探究一: 课堂·侍坐
“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营造的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使弟子可以畅所欲言。
敢言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四弟子是如何言志?
孔子又是如何评志?
分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强国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 谨慎谦虚说话有分寸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娴于辞令 谦恭有礼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淡定潇洒豁达 喟然叹吾与点 ???
强国
足民
礼乐
大同
社会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 谨慎谦虚说话有分寸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娴于辞令 谦恭有礼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淡定潇洒豁达 喟然叹吾与点 ???
强国
足民
礼乐
大同
社会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1、曾皙之志与三子者“异”在何处?
三子:治国途径
曾子:生活图景
2、四子之志的关系何在?
于治道亦有次第
3、孔子“喟然叹”和“与之”是否矛盾?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朱熹:“孔子与点,盖(点)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南怀瑾《论语别裁》:“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与点”的几点原因:
1、君子不器,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也。
2、叹夫子自己未尽之志,退隐传道。
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功成不居,为而不争,伟大的人生境界。
探究四:《论语》·言与志
志——有主题——论
论:与“轮”“沦”“伦”同源字
侍坐——交流对话——语
语:论难为语
愿我们拥有美好的课堂体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业布置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课堂虽然结束,但是教育永无止境。
试设想:课后如果曾皙告诉子路夫子对他的评价,他会有何反映?对他未来的人生之路有没有影响?结合补充学案,写1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