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3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3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09:27:59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他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
“他”统一全国后建立了哪一朝代?
朱元璋
明朝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利用图片、故事作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3.认识明朝实行的“厂卫”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认识八股文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一、明朝的建立
(一)·背景——元末农民大起义
找出以下信息
起义原因:
起义军名称: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领导人物:
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红巾军
1351年
黄河下游——江淮地区
郭子兴、刘福通、韩山童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
朱元璋
1328 年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
1344 年前主要是放牛;
1344 年-1347 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 年-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造反;
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
一、明朝的建立
(二)·过程——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朱元璋)剧照
崛起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一、明朝的建立
(三)·结果——明朝的建立
国号
开国君主
时间
都城

朱元璋
1368年
南京(应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元朝中央集权体制
看图找一找明朝与元朝相比,官制发生了哪些变化。朱元璋为什么要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一)改革地方官制
三司:
作用:
①取消行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布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刑狱(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中央
直接任命
皇帝
地方
使行省权利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权力分散
互不统属
相互牵制
布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三司之间是何关系?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废除宰相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1)朱元璋怎样看待相权的存在?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权灭亡。
废除宰相,设五府、六部处理天下事务。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废除宰相
胡惟庸案
材料二 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胡惟庸?
(2)胡惟庸案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胡惟庸势力逐渐扩大,威胁皇权。
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废除宰相
材料三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什么?
为告诫后代不得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废除宰相
元朝中枢机构
明朝中枢机构
明朝中枢机构与元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变化:宰相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意义: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废除宰相
材料四 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明代政治史》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后来怎么解决的?
皇帝处理政务繁忙
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元朝行政机构图






中书省:宰相
行中书省(行省)
皇帝
中央
地方
枢密院
御史台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调兵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最后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设立厂卫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哪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为什么朱元璋能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场景表演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二)改革中央官制——设立厂卫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目的:监视官民
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特点:
作用:
锦衣卫印
“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加强了皇权
特务机构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廷杖制度
知识拓展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
为何要设立廷杖?
提高皇帝的权威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唐代到明代,宰相面君礼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从坐到站再到跪
君主权威的不断加强
知识拓展
二、朱元璋强化君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五 明朝政府于洪武三年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規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在行文时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和规定的几家注疏来阐释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南炳文、汤纲《明史》
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思考:朱元璋时期的科举考试与以往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朝代 隋唐——宋代 明朝
考试内容
考试文体
诗赋、杂文、经义、策论等
四书、 五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无固定格式
八股文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一)八股取士的内容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六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七 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批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則一也。
——[清]廖燕《明太祖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上述材料对八股取士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态度:否定,批判
理由:八股取士摧残了人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思考:皇帝喜欢这样的结果吗?为什么?
喜欢,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八股取士的影响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材料九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二)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八
八股取士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使得读书人脱离实际,导致科技文化的发展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要点小结
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科举,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弊:皇权不受约束,天下治乱系于皇帝一人之手。君明则治世;君昏则乱世,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1.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四、经济发展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


2.手工业
四、经济发展
图为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3.商业
四、经济发展
农 业
手 工 业
商 业
引进推广新农作物
棉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贸城市
商帮
从南方推广到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的中心
景德镇-青花瓷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北京 南京
晋商(山西) 徽商(安徽)
四、经济发展
来自美洲
徽商故里
晋商票号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知识小结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
地方
设锦衣卫
改革科举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时间
人物
都城
1、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A.经济政策  B.时事评论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 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唐、元、明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下说明正确的是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C.都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经济上都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