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
光现象(实验)
课标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学目标]
学生对照课标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个科学探究实验进行梳理,对每个探究实验的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进行系列检测,熟练掌握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点]
三个实验探究中中“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
[教学难点]
利用光学知识和实验掌握的技能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教学过程]
从科学探究七要素对三个实验探究归纳
向学生提供下表,给出第一行和第一列内容,其它内容由学生根据教材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上,教师展示一学生完成比较好的表格,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评价。形成下表。使学生对三个实验探究能进行全面的回顾,明确它们所用的的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与收集证据过程中得到要掌握的技能;从其它六个要素中找到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此表找到命题要点问题。
科学探究要素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将手电筒光照到平面上,观察的反射光。提出问题:入射光与反射光线位置关系是什么? 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景。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 小明和小华用凸透镜看报,放大的字,倒立、缩小的窗外景物的像。凸透镜成像有几种情况呢?
猜想与假设 根据上述观察到的现象猜想假设:同一个平面,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像的位置(上/前/后),像物大小关系(相等/不相等),像距物距关系(相等/不相等) 物距较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较近时成放大的像。
设计实验与 制订计划 (1)显示光路 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面 (4)记录表格 (1)确定像的位置,像不能成在屏上,怎么办?怎样比较物像大小?平面镜不行,茶色玻璃(前面/后面);(2)两个相同的棋子(或其它物体);(3)方格纸(白纸),刻度尺,铅笔。(4)记录数据表格 让物从远处向凸透镜移动,观察它通过凸透镜成在屏上像,记录像与物的大小、正倒关系和像的虚实情况。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光路的显示,平面与镜面垂直,法线位置,入射光线所在平面A和反射光线所在平面同面B、异面,角度测量等技能 确定像的位置 (2)比较物像的大小正倒关系 (3)测量距离 (4)记录数据 (5)重复几次 测定焦距。 点燃的蜡烛物距从较大逐渐变小,观察屏上的像。记录在表格中。换几不同焦距凸透镜重复实验
分析与论证 A平面与B平面在同一平面内时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否则看不到反射光线-共面;观察到位置法线两侧;从数据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分析数据回答提出的问题。 根据现象得到规律,从光的反射定律分析成像规律和不成实像的原因。 分析物距与像的正倒、放大缩小、虚实的关系。等大像的推定。能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对凸透镜成实像、虚实像转换时物距与焦距关系作说明
评估 光源,光路的显示,法平面和法线的装置。 玻璃的厚度的影响,玻璃板与方格纸夹角的影响 焦距确定的方法。 清晰的像的确定。
交流与合作 结论的表述。 自己的结论教材结论比较 不同组数据共享。物距与焦距比较得规律。
命题要点梳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上表回顾科学探究过程,对每个科学探究实验的每个环节分析,确定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从光源的发出光线的粗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怎样做到平面A和平面B与平面镜垂直?
怎样做到法线与平面镜垂直?
入射光线平行于A平面且在A平面内,否则会出现什么问题?
B平面绕法线前后转动的目的是什么?
在平面上确定入射光与反射光线的方法有几种?哪种好?好在什么哪里?
要记录哪些现象?表格记录哪些数据?
如何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改变入射角多测几次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测量,虚像位置的确定,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玻璃板两个界面成像的相互影响?
如何确定物像的大小关系?把与物相同的另一物体放在像的位置,直观比较。
物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好还是不对称的好?
玻璃板为什么要与物所在的平面垂直?
测量物距和像距的方法有多种,哪几种?比较优劣。
从哪几方面归纳物像关系,最简单表示是什么?
把物放在不同位置重复实验几次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放大镜观察物体,远处的物体像比物小,较近的物体像比物大。探究的顺序是什么?
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表格记录实验现象?
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屏的中心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
像的位置如何确定?为什么这样做?
怎样确定像的缩小与放大、虚实转折点位置?
为什么要用焦距描述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多做几次有什么用处?
焦距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课堂练习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所用的装置如图。
装置中底面M与纸面A、B位置关系是 ;底面上
的小方框代表是 ;在 上标出光线入射点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入射光线始终照射该入射点。
为了证明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一个平面内,纸面 绕
能向 转动。
入射光线方向与纸面A平行且在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有可信度,入射光线要 进行测量和观察。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玻璃板与纸面的位置关系是 。
(2)确定像的位置时,把蜡烛B放在蜡烛A像的位置上,只到在蜡烛A一侧看蜡烛B好像也被 。
(3)像距是蜡烛B到平面 侧的距离。得到这一距离的做是 。
(4)两块玻璃板,甲的厚度是1mm,乙的厚度是3mm,应选用 (甲/乙)玻璃板。
(5)认定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上,所以是 像。
(6)实验得到的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最简单的表达是 。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一条 线上。
(2)当透镜移到一定位置后,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是呈现像,这时,凸透镜成的是 像。
(3)像由缩小变为放大的转折点是物和像大小 的点,该点对应的像距 物距 焦距。由实像变为虚像的条件是物距 焦距。
(4)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是用物距与 关系描述成像的条件。
(5)在如图装置时,蜡烛的烛焰的像正好成在屏上,像的性质是 、 、
像。物距是 ,像距是 。
[课后练习]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所用的装置如图。
(1)纸面E、纸面F可绕ON向后转动的作用是 ,
ON必须与镜面M 。
这样的装置一个人 完成实验,画出反射光线的方法是
。
(3)要全面描述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必须确定二者的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使用如图所示装置。
(1)要测量物距和像距,还需要的工具是 。
(2)蜡烛A与蜡烛B形状大小 ,实验时点燃蜡烛 。
(3)把屏在平面镜像的位置时,屏上没有像,物体经过平面镜成 像。
(4)观察物像位置的左右关系时,只需观察烛焰和像的 ,
要使得到的结论具有规律性,要 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测量。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方便之处在于 。
(6)蜡烛火焰上的S点通过平面镜成像为S/点,试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S点和S/点满足平面镜成像规律。(先说明物像对称,再说明是虚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明用凸透镜观察教材的字,发现随着透镜离教材距离从近到远字体由放大大变为缩小,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由此他认为凸透镜成像特征与 有关。
(2)移动透镜使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由 到 ,按成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选取几个距离测量物距和像距,每个像的距离是屏上的像 时屏到透镜的距离。
(3)小明与同班有些同学的结果比较发现,像由缩小变为放大和由实像变为虚像的物距是不同的,对比后知道,小明与那些同学所用凸透镜的 是不同的。
(4)在如图装置时,蜡烛的烛焰的像正好成在屏上,像的性质是 、 、
像。
[板书设计]
光学现象: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要素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 制订计划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