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分课同步检测共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分课同步检测共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2-02 12:44:20

文档简介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高一段考)新中国人民政府管理和建设国家的最早法律依据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11年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高一段考)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2011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一联考)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4.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创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5.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6.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自治区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8.海南省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黎苗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回答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四中所说政协“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什么?如今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2.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关键词。下列属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关键词的是(  )
A.咱们为国家捐架飞机,你看中不中
B.我虽然不是一名头头,但“红卫兵”这个名称是我发明的
C.一颗红心两个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
D.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
3.(2011年广东广州、东莞五校联考)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4.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③一些国家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④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表现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C.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7.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 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行使立法权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8.“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决策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这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
A.选举权 B.自由集会
C.民主监督权 D.行政申诉权
10.(2011届广东中山高三期末统考)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扩大基层民主,我国通过了哪些法律文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全体人民掌握。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以上图文资料,分别指出四则材料反映的政体的性质。
(2)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国家分别采取哪些重要制度或措施来保障公民可以参政议政?
(3)材料一和材料四都称其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单项选择题
                  
1.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3.1997年,中国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英国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的主张得到双方的赞同
4.(2010年广东湛江二中期末考试)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5.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6.(2011年安徽皖中名校第一次联考)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交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和立法会两个产生办法修正案草案,分别予以批准和备案。这说明(  )
①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 ②香港民主进程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体现“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精神 ④香港具有高度独立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7.1980年,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  )
①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②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海峡两岸分别授权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这表明海峡两岸(  )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B.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C.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D.关系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
9.2008年12月,大陆欢送大熊猫代表团赵学敏一行将国宝大熊猫“团团”和“圆圆”送至台湾。这主要说明了(  )
A.和平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B.相同民族有相同的文化
C.民族认同感是海峡两岸和平的有利条件
D.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心所向
10.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A.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B.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双方达成“九二共识”
D.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材料二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联合香港集邮总公司正式发行了《中国生肖》纪念邮票。《中国生肖》是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首套也是唯一一套专业纪念品,全球仅限量发行5 000套。
请回答:
(1)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后来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哪些内容?
(3)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
材料二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台独”言行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分裂活动。使用武力是指:一是如果出现台湾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二是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三是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三个如果”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
——中国政府的郑重声明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目前影响祖国统一的障碍有哪些?
第20课
1.B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宪法颁布之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B 3.B 4.B 5.D 6.C 7.A 8.B
9.(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
(2)史实: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临时约法》。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颁布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措施: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第21课
1.A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过,人民的权力没有得到行使,所以是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最大破坏的最大表现。
2.B 3.D 4.B 5.C
6.A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法律制度”的健全,而B、D两项是“民主建设”的内容,范畴不一样。而C项是在1954年,不符合时间要求。
7.D 解析: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②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制定法律,④项错误。
8.C 9.C 10.A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12.(1)奴隶贵族民主(制);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
(2)材料一的制度或措施: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津贴制度等。材料四的制度或措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3)材料一是奴隶制民主,拥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只占总人口的极少部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均没有公民权,所以不是多数人的民主,而是少数人的民主。材料四是人民民主专政,除了极少数敌对分子之外的绝大多数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是真正多数人的民主。
第22课
1.A 解析:从邓小平的谈话来看,主旋律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虽然解决台湾的途径有和平和武力两种选择,但“和平解决”的途径只能是“一国两制”。
2.A
3.B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香港能够回归是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4.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愿妥协”“实力远占优势”和“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可知D项正确。
5.B
6.A 解析: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并不能理解为独立性。
7.C 解析:蒋经国的言论没有体现其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的方针,排除含④的选项。
8.D 9.D 10.D
11.(1)产生: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在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解决:1997年7月1日,依据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中、英、港三方所接受。
12.(1)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2)变化:祖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影响: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已基本实现“三通”;两岸之间高层的交流对祖国统一有重大推动作用。
(3)障碍:“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