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最苦与最乐 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最苦与最乐 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8:16:56

内容文字预览

16 最苦与最乐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子:任重而道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四、文体知识——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监督( dū ) 悲天悯人( mǐn )
恩惠( huì ) 达观( ɡuān )
契约( qì ) 卸却( xiè )
如释重负( shì ) 赔礼( péi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六、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七、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八、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4.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本文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语言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本文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课后作业
根据语境,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疲劳。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解析:阅读全段可知,文段主要论述了日子太清闲和太忙碌的极端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所填写的句子应对这两种状况进行总结。(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16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学习目标
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子:任重而道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课导入——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写作背景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文体知识——议论文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文体知识——议论文
监督( ) 悲天悯人( )
恩惠( ) 达观( )
契约( ) 卸却( )
如释重负( ) 赔礼( )
shì
péi

mǐn
huì
ɡuān

xiè
读清字音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8)
第二部分(9-36)
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37)
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研读课文
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研读课文
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研读课文
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4.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合作探究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章主旨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论点的姊妹命题
文本特色
本文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文本特色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文本特色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文本特色
根据语境,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疲劳。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示例: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解析:阅读全段可知,文段主要论述了日子太清闲和太忙碌的极端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所填写的句子应对这两种状况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答案示例及解析
谢谢欣赏16 最苦与最乐 学案
学习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子:任重而道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导读理解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yí( ),或畏之如虎,趋逼之间,最能__________(A.影射 B.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梁启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矿达,启dí( )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甘之如yí( ) 启dí(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文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词语是_________。(填序号)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号任公,别号_________,广东新会人,思想家、_________。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哀叹时世的艰难,同情人民的痛苦。多指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____________: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_________)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_________)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_________)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_________)
5.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
(2)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饴;迪
(2)逼;避;矿;旷
(3)B
解析:(1)“饴”和“怡”音同形近,注意区分。
(2)结合语境,根据形旁推断字形。
(3)影射: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结合句意,应选B。
2.答案:梁启超 卓如 饮冰室主人 学者
3.答案:(1)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
4.答案:(1)设问
(2)引用
(3)反问
(4)对比
5.答案:(1)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3)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4)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