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19:13:56

文档简介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 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三、导读理解
1.第1段,“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明确:“五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20周年。
2.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3.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
明确:平和、自信。
4.“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5.第4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两者区别”具体指: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6.“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7.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明确: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bēng kuì。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针逢相对。但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正在于此。
(1)给下列加粗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襁褓( ) ②行将就木( )
③携手( ) ④bēng kuì(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段中“行将就木”的意思是: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_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奧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
愿钟爱勇敢者的幸运之神,厚待刚刚决定申办第7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利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1)画线句子中作者用“含苞欲放”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中“湛蓝的天空”“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比喻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①qiǎng bǎo;②xíng;③xié;④崩溃
(2)针逢相对;针锋相对
(3)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4)拟人
解析:(1)(2)字音题重点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音近字等。如“褓”,可根据形声字中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字形题主要考查音近字或形似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如“崩溃”,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析字形,“逢”和“锋”音似形近,可根据形旁推断字义,然后辨析。
(3)成语解释主要根据日常积累,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4)把“自信”和“平和”人格化,因此是拟人。
2.答案:顾拜旦 法 教育 奥林匹克之父
3.答案:(1)作者把奥林匹克精神比喻为含苞欲放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生机勃勃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2)选文中“湛蓝的天空”比喻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沉甸甸的金黄麦穗”预示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的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品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含苞欲放”说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含苞欲放”的花是生机勃勃的,由比可以想到奧林匹克精神也是生机勃勃的,作者用花来比喻,表达的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希望奥林匹克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所以用“湛蓝的天空”来比喻;“麦穗”象征丰收,预示人们美好的生活。作者用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希望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变得更美好的愿望。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 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浩劫( jié ) 姊妹( zǐ ) 襁褓( qiǎng bǎo )
阐述( chǎn ) 萦绕( yíng ) 绚丽( xuàn )
歧途( qí ) 枷锁( jiā ) 拙劣( zhuō )
束缚( fù ) 秩序( zhì ) 倘若( tǎng )
气氛( fē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萦绕:萦回。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五、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第二部分(2-4):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5-7):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8-10):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第1段,“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明确:“五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20周年。
2.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3.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
明确:平和、自信。
4.“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5.第4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两者区别”具体指: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6.“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7.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明确: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七、合作探究
1.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2.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5年的历史,接下来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为全面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做铺垫。接着,作者具体阐明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作者表明了对奥林匹克主义光明未来的憧憬。全文层次清楚,布局严谨。
八、本文主旨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九、文本特色
1.观点鲜明,论述严密
在演讲过程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十分鲜明。如文章第⑥段“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中,作者通过“必须”二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如第⑦段中,作者补充论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不足,使说理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2.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这篇演讲词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如第④段“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如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把奥林匹克主义的丰硕成果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
课后作业
八年级(1)班打算开展“我看奥林匹克运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恰当的标题。
8月22日晚间消息,女排夺冠激发了网友庆祝的热情,也刷新了奥运开幕以来微博互动量的峰值。微博8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排夺冠当天,微博上奥运相关内容的讨论量达7462万,互动量达1.1亿,达到开赛以来的新高。
“女排精神”成为国人共同的关注点。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朱婷是当天微博上被提及最多的运动员,提及量达到1245万次,紧随其后的惠若琪微博提及量也达到1083万次。奥运会期间女排曾两次引爆微博。1/4决赛逆转东道主巴西的视频,24小时内在微博上播放量达到4795万次。半决赛击败荷兰后,朱婷以607万的提及量成为当天最热门运动员。在微博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体坛风云榜上,朱婷排在第4位,比前一天大幅提升12位。排名前20的运动员中有5位来自中国女排。
(摘引自《新浪体育》)
2.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结束后,某学校团委向中国女排发了一份贺电,其中有三个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忙修改。
原文:在举世瞩目的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我们的女排儿女,奋勇拼搏,不畏顽敌,用辛勤的汗水、集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击败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在此,我们谨向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示恭贺和敬意。
答案:1.【示例一】女排夺冠激发网友热情
【示例二】女排消息引爆微博
2.①将“儿女”改为“健儿”(作为中学生不能把运动员看作“儿女”);
②将“顽敌”改为“强手”(比赛的对方,不能看作“顽敌”);
③将“恭贺”改为“祝贺”(“恭贺”与后面的“敬意”意义上有重复),或删去“和敬意”。(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
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 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新课导入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作者简介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写作背景
浩劫( ) 姊妹( )
襁褓( )阐述( ) 萦绕( ) 绚丽( )
歧途( ) 枷锁( ) 拙劣( ) 束缚( ) 秩序( ) 倘若( )
气氛( )

qiǎng bǎo
chǎn
yíng
xuàn

zhuō
zhì
jiā

tǎng
jié
读清字音
fēn
萦绕:萦回。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解释词义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5-7)
第四部分(8-10)
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1.第1段,“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研读课文
“五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20周年。
2.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3.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
研读课文
平和、自信。
4.“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5.第4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研读课文
“两者区别”具体指: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
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6.“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研读课文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
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7.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研读课文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研读课文
“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象征手法
1.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合作探究
2.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5年的历史,接下来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为全面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做铺垫。接着,作者具体阐明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作者表明了对奥林匹克主义光明未来的憧憬。全文层次清楚,布局严谨。
合作探究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章主旨
在演讲过程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十分鲜明。如文章第⑥段“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中,作者通过“必须”二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如第⑦段中,作者补充论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不足,使说理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观点鲜明,论述严密
文本特色
这篇演讲词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如第④段“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如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把奥林匹克主义的丰硕成果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
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文本特色
八年级(1)班打算开展“我看奥林匹克运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恰当的标题。
8月22日晚间消息,女排夺冠激发了网友庆祝的热情,也刷新了奥运开幕以来微博互动量的峰值。微博8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排夺冠当天,微博上奥运相关内容的讨论量达7462万,互动量达1.1亿,达到开赛以来的新高。
“女排精神”成为国人共同的关注点。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朱婷是当天微博上被提及最多的运动员,提及量达到1245万次,紧随其后的惠若琪微博提及量也达到1083万次。奥运会期间女排曾两次引爆微博。1/4决赛逆转东道主巴西的视频,24小时内在微博上播放量达到4795万次。半决赛击败荷兰后,朱婷以607万的提及量成为当天最热门运动员。在微博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体坛风云榜上,朱婷排在第4位,比前一天大幅提升12位。排名前20的运动员中有5位来自中国女排。
(摘引自《新浪体育》)
课后作业
2.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结束后,某学校团委向中国女排发了一份贺电,其中有三个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忙修改。
原文:在举世瞩目的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我们的女排儿女,奋勇拼搏,不畏顽敌,用辛勤的汗水、集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击败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在此,我们谨向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示恭贺和敬意。
课后作业
1.【示例一】女排夺冠激发网友热情
【示例二】女排消息引爆微博
2.①将“儿女”改为“健儿”(作为中学生不能把运动员看作“儿女”);
②将“顽敌”改为“强手”(比赛的对方,不能看作“顽敌”);
③将“恭贺”改为“祝贺”(“恭贺”与后面的“敬意”意义上有重复),或删去“和敬意”。
课后作业——答案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