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学习目标
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新课导入——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新课导入——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新课导入——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表达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等的看法。《无言之美》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
写作背景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 )
读清字音
lǒng
é
yùn
fù
yàn
yí
xǔ
dǔ
niān
zhū
qiě
liáo
chèn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7)
引出“无言”话题。
论证言、意关系。
第三部分(8-13)
论证无言产生美,归纳观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研读课文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研读课文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 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 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课文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作者是如何论证“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这一观点?
研读课文
对比论证。说明了尽管相片在反映实物上更逼真、完整,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加上了美术家的人格和情感,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7.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研读课文
举例论证。作者或详细或简略地连续使用了8个例子,论证了“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论据:《论语》、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怨情》、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
8.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研读课文
举例论证。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9.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含蓄不露
论据: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
论据: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拉奥孔》
1.简要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合作探究
2.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3.你认为“穷其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意象这一美的本体非物,而是物的形象,它由物在既定主观条件下反映于人的意识,它是主观情调作用于客观景象,是一种心灵的映射。因此,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老子 第十一》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合作探究
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下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文章主旨
“言”和“意”的区别,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论证有力,突出了文章的观点。
对比突出,形象鲜明
文本特色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中心。例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等例子,并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
引经据典,举例恰当
文本特色
《无言之美》一文为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运用了大量事例。请运用这一写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论点自拟,2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做任何事都要琢磨其中的门道。比如说,用汽水瓶子直接喝水,你若用嘴把瓶口完全含住,就不能连续轻松地多喝两口,如果只含住一半却能做到。再比如:你想紧紧攥住满满一把沙子,它们反而会从指缝里偷偷溜走,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多,而彻底张开手掌,也不能盛满。只有把两只手并在一起,掌心向上,并弯曲成一定角度,才会盛得较多。也就是说,凡事必须有苦干加巧干,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做任何事时一定要琢磨其中的门道。
课后作业——示例
谢谢欣赏15 无言之美 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表达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等的看法。《无言之美》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意蕴( yùn ) 附丽( fù ) 姑且( qiě )
笼统( lǒng ) 蛾眉( é ) 寂寥( liáo )
谚语( yàn ) 心旷神怡( yí )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铢两悉称( zhū chè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五、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引出“无言”话题。
第二部分(3-7):论证言、意关系。
第三部分(8-13):论证无言产生美,归纳观点。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 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 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作者是如何论证“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这一观点?
明确:对比论证。说明了尽管相片在反映实物上更逼真、完整,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加上了美术家的人格和情感,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7.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作者或详细或简略地连续使用了8个例子,论证了“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论据:《论语》、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怨情》、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
8.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论据: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
9.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含蓄不露
论据: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拉奥孔》
七、合作探究
1.简要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2.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3.你认为“穷其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明确:意象这一美的本体非物,而是物的形象,它由物在既定主观条件下反映于人的意识,它是主观情调作用于客观景象,是一种心灵的映射。因此,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老子 第十一》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八、本文主旨
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下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九、语言特色
1.对比突出,形象鲜明。
“言”和“意”的区别,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论证有力,突出了文章的观点。
2.引经据典,举例恰当。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中心。例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等例子,并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
课后作业
《无言之美》一文为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运用了大量事例。请运用这一写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论点自拟,200字左右。
示例:做任何事都要琢磨其中的门道。比如说,用汽水瓶子直接喝水,你若用嘴把瓶口完全含住,就不能连续轻松地多喝两口,如果只含住一半却能做到。再比如:你想紧紧攥住满满一把沙子,它们反而会从指缝里偷偷溜走,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多,而彻底张开手掌,也不能盛满。只有把两只手并在一起,掌心向上,并弯曲成一定角度,才会盛得较多。也就是说,凡事必须有苦干加巧干,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做任何事时一定要琢磨其中的门道。=
15 无言之美 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表达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等的看法。《无言之美》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
三、导读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 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 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作者是如何论证“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这一观点?
明确:对比论证。说明了尽管相片在反映实物上更逼真、完整,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加上了美术家的人格和情感,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7.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作者或详细或简略地连续使用了8个例子,论证了“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论据:《论语》、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怨情》、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
8.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论据: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
9.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明确:举例论证。含蓄不露
论据: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拉奥孔》
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着想(_______)
栩栩如生(_______)
譬如(_______)
两两相称(_______)
怆然(_______)
暧暧(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目不忍dǔ(____)
缥miǎo(____)
pín(____)蛾眉
寂liáo(____)
惨qī(____)
信手niān(____)来
3.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__________,安徽桐城人,__________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__________》《西方美学史》等。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________)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________)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________)
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完全速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⑦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3)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内涵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4)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zhuó xǔ pì chèn chuàng ài
2.答案:睹 缈 颦 寥 戚 拈
3.答案:朱光潜 美学 谈美
4.答案:(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
5.答案:(1)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2)示例:同意。因为这是美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谎了,就不能说出我们想说的话。
(3)D;
(4)因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而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所以文学本身不能完全传情达意;退一步讲,就算文学能够做到,却会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这也是文学家不愿看到的。
解析:(3)D项中“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