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2-02 16: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复习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汉字的起源及演变的过程,认识汉字统一的意义。
2.概述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3.中国古代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原因
4.汉字演变的趋势
考点1: 汉字演变的趋势
1.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有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3.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辅助性的字体,例如在隶楷阶段,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①②③④训练题1.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你认为其出现的时代是
A.商周时代 B.秦汉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春秋战国时期
2.汉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具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 金文
C.籀文 D.刻画符号3.汉字的发展和丰富是其成为书法的一个内在因素,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A.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秦《泰山石刻》的局部,它所采用的字体是
A籀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5.在我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被称为“姊妹艺术”的两种艺术形式是
A.书法 绘画 B.绘画 篆刻
C.书法 篆刻 D.诗歌 绘画 6.文物是历史的象征,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中不仅看到了那个时期的各种器皿、实物和工具,而且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艺术等各种情况,据你所学的知识来推测,汉瓦上所使用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汉字演变的历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已经发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人称之为“金文”
B .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上已经可以发现我国汉字的雏形
C.秦始皇时期推行“书同文字”,大大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
D.东汉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了汉字造字的规律8.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书法艺术一直被许多士人所欣赏,其主要因素是
A.汉字数量丰富,富有欣赏性
B.书法艺术符合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
C.书法艺术符合士人自身境界的追求
D.自古以来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广 9.下列有关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有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中,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记录秦律内容的竹简,称作“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云梦秦简”。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战国后期商鞅所制定的秦律及秦朝统一初期的法律制度,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秦律内容的宝贵资料。 据你所学知识推断“云梦秦简”采用的文体应该是
A.大篆 B.小篆 C.金文 D.隶书
复习思考题:
1.说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列举绘画艺术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2.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魅力。
考点1 魏晋、唐朝、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如何影响绘画特点的
考点2 中国文人画有哪些特征?
考点3 简要说明“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区别与联系
第8课 笔墨丹青
考点1 魏晋、唐朝、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如何影响绘画特点的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对儒学的反省,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从而使得此时期的绘画凸现个性。
2.唐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从而导致绘画更加追求法度和规范,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3.两宋时期: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修养。此时画家更加注重意境。
4.明清:政治思想专制,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发,从而出现一些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画家。 考点2 中国文人画有哪些特征?
1.追求抒情写意,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2.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3.注重诗意。 考点3 简要说明“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区别与联系
1.文人意趣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即是追求“形神兼备”,重视意境,追求个性的发挥;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作品多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提倡以貌写神,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但是这样的画也存在缺点,主要是回避社会矛盾,脱离现实,境界冷僻。
2.民间风情在绘画上的体现不同于文人意趣,后者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前者更通俗化,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所喜爱。民间画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趋于朴实、热烈。
训练题1.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的时代是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
B.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C.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
D.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4.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
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5.风俗画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风俗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京都的繁荣
B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主题,体现民间风貌
C是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D主要是民间艺人所做,和文人画有着很大的区别 6.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第9课 诗言志 歌咏言 复习思考题:
1.诗经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代表作品
2.复述楚辞的形成及特点、汉赋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及其的特殊性.
3.列举唐诗的代表作品,认识唐诗反映的时代特征。
4 .简述宋词、元曲形成的背景及名家名作,考点1 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社会前提条件;
2.经济:经济的繁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3.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其他因素: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考点2 宋词繁荣的原因
1.两宋时期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3.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如果你要了解此时贵族宗庙祭祀时所要用的乐曲,你应该查阅
A《风》 B《雅》 C《颂》 D《歌》
2.“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3.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
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的风格看,该词属于
A.田园派 B.豪放派
C.婉约派 D.花间派5.元曲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下列有关元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元曲在宋代广为流行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作品的体裁是
A.诗 B.赋
C.词 D.散曲
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该句诗体现了作者
A张扬个性,书法情怀
B文词华丽,晦涩难懂
C批判现实,忧国忧民
D与世无争,隐居自乐
8.两宋时期尽管社会矛盾尖锐激化,但是文学成就造诣很深,其中尤以宋词为首,你认为此时宋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商业的发展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活跃 ④周边少数民族的强大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同属于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反映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两人
A.经济条件不同 B.政治倾向不同 C.性格不同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10.假入你是生活在开元盛世时期,唐都长安城内的一位贵族子弟,你有可能的活动
A和日本来的遣唐使一起吟诵李白的诗篇
B喜欢看辛弃疾的词
C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
D一起探讨理学,修身养性
第9课 诗歌和小说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历程
2.明清时期的时代特色及其在小说领域的反映和主要作品的分类考点1 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
1.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轻商思想。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3.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考点2 世俗文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隋唐以来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的繁荣。
3.市民阶层的兴起。
考点3 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6.前代文化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条件。考点4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称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宋代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金人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训练题1.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是
A.唐代传奇 B.宋代“话本”
C.宋代说书 D.明清章回体裁小说
2.关于关汉卿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②其代表作是《窦娥冤》③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④是元朝成就最高的伟大的剧作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刘心武先生的揭密《红楼梦》,使得时下又掀起一阵“红学”热,你认为《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红楼梦》主要反映了
A.反对骈体,提倡散体 B.继承元杂剧的传统
C.反映封建制度的没落 D.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
4.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受到歧视的,人们一直认为“士农工商”,把商人排在最后一位,而且大官贵族也不懈于他们往来,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人第一次以被歌颂的对象写入小说,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是
A封建君主制发展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理学带来的影响
5.鲁迅先生在读中国古代某一部小说时,曾作出以下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你认为应该是以下哪部小说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三言”、“两拍” D.《儒林外史》 第10课 梨园春秋 复习思考题:
1.梳理古代戏剧的历史发展线索,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就,体验东方戏剧的艺术魅力。
2.了解京剧产生的原因,简述京剧发展的历程,归纳其艺术特征。考点1 京剧的艺术特点
1.讲究唱、念、打、舞。
2.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变化,轻重缓急。
3.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
4.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的性格、忠奸。 考点2 清代京剧兴起的原因
1.京剧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北京的文化氛围是京剧形成的有利环境。明清时期的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成为达官贵人、各地商人、四方艺人聚集的中心,成为全国的一大休闲文化中心。这就为戏剧艺术在北京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关键。乾隆帝为庆祝八十寿辰,调三庆班进京,后来,四喜、和春、春台三大徽班进京,其演出风行一时,徽剧占据了北京的舞台。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加入徽班演出。在徽汉两剧种交融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一种新剧种—--京剧。
3.其本身具有通俗质朴的特点,满足观众的口味。
4.广大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考点3 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
1.政治、宗教因素:
(1)原始时代戏曲的起源----傩戏就带有巫术色彩。
(2)先秦至唐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活动时载歌载舞。
(3)政治黑暗是宋、元南戏杂剧的创作素材,元朝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致于戏剧创作。
(4)京剧产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为乾隆皇帝祝寿。2.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
(1)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上层、中下层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发展成熟。
(2)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也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3)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训练题1.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出现了当时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剧作家,下列不属于“四大家”的是
A王实甫 B郑光祖 C关汉卿 D马致远 2.下列关于宋代南戏和元杂剧的评述,不正确答是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其表演方式和表现内容的手法相同
C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3.京剧发展史上,“徽汉合流”的局面出现在
A.乾隆年间 B.道光年间
C.咸丰年间 D.同治年间 4.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C.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
5.礼堂里正在排练戏剧,导演冲着台上大喊:“演旦角的那个认真点!”,他们排练的剧种是
A。吕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6.戏曲自产生以来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下列有关戏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的戏曲是由傩仪发展而来的
B唐代时期傩仪还比较流行
C宋朝时期,南戏流行
D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7.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艺术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相互吸收
B艺术的发展不应该过多关注社会,否则会被淘汰
C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脱离广大民众
D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艺人的努力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