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新课导入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
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1.1—2世纪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1.1—2世纪的日本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公元1—2世纪的日本与中国有“通使”关系,并定期向中国进贡。
汉倭奴国王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
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之中,许多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大大小小数百国,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为借助强盛的汉帝国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是遣使朝觐汉朝皇帝。汉朝光武皇帝了解到这些日本列岛上部族的风俗,同时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以倭。
1.1—2世纪的日本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2.大和统一日本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大和统一日本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1.大化改新的背景
二、大化改新
材料一: 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贫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进调赋税时,首先满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进调。
材料二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三 :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13次,每批数百人。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的日本,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使节团成员中有外交官员、僧侣、留学生和工艺、艺术等各方面的人才。
1.大化改新的背景
二、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1)政局动荡,皇权旁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内因)。
(2)唐朝高度繁荣,制度先进;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回国后,要求改革。(外因)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2.大化改新的内容
二、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内容
二、大化改新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国、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获得土地后每年按时按量缴纳赋税。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徭役的可以交纳绢或者布来代替。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田令》
材料二: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两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2.大化改新的内容
二、大化改新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二、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
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大化改新的影响
二、大化改新
【合作探究】大化改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国民收租。
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户籍、田籍混乱,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三、幕府统治
1.武士集团的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三、幕府统治
1.武士集团的形成
2.幕府的统治
三、幕府统治
11世纪时,形成了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平氏和源氏。
1185年,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
1192年,源赖朝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建立了幕府。幕府统治形成。
源赖朝(1147-1199)
2.幕府的统治
三、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三、幕府统治
【知识拓展】日本三大幕府
“幕府”是中文词,本指将军出征在外的办公营帐。日本古代史上的“幕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代名词。日本幕府统治共分三个时期,即镰仓幕府时期(1192—1333)、室町幕府时期(1338—1573)、江户幕府时期(1603—1867)。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是源赖朝,幕府设在镰仓(今日本神奈川县)。室町幕府的开创者是足利尊氏,幕府设在京都。江户幕府也称德川幕府,由德川家康开创,幕府设在江户(今东京)。19世纪中叶,幕府统治最终在倒幕战争中崩溃,天皇恢复了最高权力。
三、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三、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武士道精神
(1)武士道精神: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武士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2)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积极:可延伸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等精神。
消极: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后来出现的幕府统治与天皇朝廷并存,由于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