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标要求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通过了解张謇等人投身“实业救国”的史实,体会他们心系民族的品质,树立坚守初心的信念,升华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设问导入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4年,42岁考取状元及第,期间经历了26年的坎坷曲折,仅在考场中度过的时间就有一百二十多天。他历经如此磨难为何还会放弃功名走向创办实业的道路呢? 学生聆听教师对张謇的介绍,带着设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以设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 产生 教师展示图片,通过讲述方举赞的发昌机械厂和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的相关内容,进而阐述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 学生阅读材料并聆听教师的讲解。 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的方式了解这部分知识点,锻炼学生一定的自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设问为什么此时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呢?展示材料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了解产生的原因。
初步发展 (1)张謇与大生纱厂: 展示大生纱厂部分年份的发展状况图,通过大生纱厂的发展来讲述此时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并聆听教师的讲解,积极思考,感悟张謇等民族资本家的历史责任感。
(2)张謇的其他贡献:展示示意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张謇,感悟民族资本家的使命。
短暂的春天 出示1912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学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发展迅速势头。并设问:为什么此时会迅速发展呢?(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阅读材料并聆听教师的讲解。
迅速萧条 出示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史学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迅速萧条景象。并设问:为什么此时会呈现萧条景象呢?(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总结 出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讲述发展历程。 聆听讲解,感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
知识拓展 快速发展 出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史学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一定发展。并设问:为什么此时会迅速发展呢?(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阅读材料并聆听教师的讲解。 1.通过聆听讲解,拓展知识面。 2.通过阅读材料,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日益萎缩 出示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史学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萧条萎缩景象。并设问:为什么此时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展示材料,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在夹缝中发展 学生阅读材料并聆听教师的讲解。 感悟民族资本家们坚守初心的坚定信念
3.特点 出示民族工业分布图,结合地图讲述民族工业行业类别和分布特点。 学生聆听教师讲述,了解概况。
出示材料,讲述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合作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思想上有何影响?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讲述该问题。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回答问题。 通过回忆之前所学,提升运用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过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政治、思想外,还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知识讲解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交通、通讯事业:出示图文材料,讲述此时中国出现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并进一步讲述新式交通和通讯业对中国发展的作用。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研读史料,知道近代国人在交通工具、通讯、服饰、称呼、饮食、新式婚丧礼仪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通过参与课堂,提升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拓展知识面。
(2)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出示图文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众在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的变化,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特点 出示图文材料,讲述此时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通过阅读材料,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想一想: 近代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材料,教师讲述该知识点。 学生积极思考并聆听教师到讲解。 通过阅读材料和聆听讲解,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拓展知识面。
随堂练习
1.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D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2.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C )
A.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3.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B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4. 历史课上,老师介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861—1919年)“从少年时代就赴美留学,学习铁路专业”,他能受到这种教育应得益于( A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百日维新 D.义和团运动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民族需要英雄,时代需要先驱。在万马齐喑的旧中国,正是有了张謇、荣氏兄弟等这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脊梁的真正含义;虽艰难而不屈,虽百挫而愈奋,为民族振兴而躬行,为国家强盛而砥砺。 从他们的跌宕人生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他们的奋斗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他们的故事,对我们今天实现伟大中国梦有怎样的启示?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明确;②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结合现实,评述合理; 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