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12: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2.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3.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
2.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张謇及张謇中状元捷报》
教师: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这一年本来不是科举之年,但是为了迎接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于是破例举行了恩科取士。42岁的张謇在这次会试当中金榜题名,科场上26年的蹉跎终于获得了大魁天下的殊荣。但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举措在当时轰动一时,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能获得成功吗?一起走进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张謇中状元捷报”说起,讲述科考状元放弃通过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故事。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能获得成功吗?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
展示地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一步发展》
教师:民族资本主义是指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规模较小的城乡资本主义经济,简而言之,即民办企业。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展示材料: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教师:同学们结合材料,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上的哪一历史事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学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过渡:于是民族资本主义就在艰难中萌芽了,洋务派无心插柳柳成荫。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教师: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张謇的人物档案。并能给大家介绍张謇。
教师: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材料:
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发布的上谕:“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征榷考三》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张謇1897《大生纱厂厂约》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过渡: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呢?
4.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展示材料:
教师: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出现了一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等,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为什么在此期间,民资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展示材料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
材料二:“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学生:内因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外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过渡: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千树万树梨花开。
5. 民族资本主义的再度受挫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外负债多达400万两。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无可奈何花落去,民族资本主义大大萎缩。
6.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况
【合作探究】
找出民族资本主义有关时间和发展情况的关键词。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
【想一想】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学生回来略。
教师总结:
(1)发展进程:起步晚,曲折发展
(2)行业比重: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3)地理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4)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教师:民族资本主义的总体特征,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应该放开眼界去衡量。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按照时间线索,先后讲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再度受挫,讲解原因、表现等,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设置合作探究和“想一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
过渡:这是近代经济上的变化,那么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那些改变呢?一起学习第二部分“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交通通信的变化
展示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图》
教师:观察图片,上海出现了那些交通工具。
学生:马车、人力车;汽车、自行车、电车等
教师: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教师: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教师:通讯方式上,出现了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
过渡:近代的铁路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教师:这一时期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示图片:
学生: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禁缠足。
学生:②礼节变化:废除跪拜礼为鞠躬、握手礼。
教师:③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展示图片:
学生:④饮食变化:西餐、西式蛋糕、洋酒等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学生:⑤婚丧变化: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教师归纳: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化了印度社会的矛盾。
【合作探究】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展示图片和材料:
然而,即使在1941年……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 墨菲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想一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内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变革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入手,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情境。通过图片对比冲击,学生思考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最后,又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史料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水平。
【本课小结】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基本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俗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