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大众日报》
淮海战役打响后,由于战斗需要,需要架设浮桥,但是浮桥没有桥腿,不稳固,加上国民党军的猛烈射击,此时必须保证部队快速通过。时间紧迫,为了不误战机,副排长范学福在紧急的关头带领部队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躯和肩膀,架起了一座用血肉之躯支撑的“人桥”。“人桥”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现在继续学习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从故事十人桥说起,故事真实感人,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兴趣,迅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背景
展示材料:
教师:同学们结合以上材料,一起来思考一下,当时的土地制度合理吗?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学生: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过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现有的土地政策可以怎样调整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问题。
2. 土地改革的内容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说出在解放区实行什么土地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地改革的内容。
展示图片:
教师: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中共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过渡:土地改革给大致知道了解放区实施的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那么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3. 土地改革的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教师: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
教师归纳: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想一想】
教师:依据所学知识回忆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土地改革的背景讲起,学生明白抗日战争后原有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不再符合国情,为改革开展做铺垫;然后通过完成表格的方式明确土地改革的内容,最后出示材料分析土地改革带来影响,这里从不同主体——解放区、解放区的农民、解放战争,一一分析影响,强调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过渡:土地改革后,解放区的农民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 挺进大别山
教师:我们来一起对比1946—1947 双方军力实力,中共实力增强,19247年夏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材料,说一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概况。
展示材料和图片: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学生回答略:
(1)时间:1947年夏
(2)部队(人物) :晋冀鲁解放军(刘邓大军)
(3)意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教师: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展示地图:《三大战役示意图》
教师: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三大阶段:战役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策。
教师: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完成表格
2. 辽沈战役
教师:阅读教材回答,填写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
展示地图:《辽沈战役示意图》,动画呈现辽沈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
开始时间 1948年9月-11月
地 点 东 北
作战军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指 挥 员 林彪、罗荣桓
意 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
过渡:辽沈战役后,国共实力对比开始扭转。
3. 淮海战役
教师:阅读教材回答,填写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
展示地图:《淮海战役示意图》,动画呈现淮海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
开始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 点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作战军队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指 挥 员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意 义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4. 平津战役
教师:阅读教材回答,填写平津战役的相关知识。
展示地图:《平津战役示意图》,动画呈现平津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
开始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 点 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
作战军队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指 挥 员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意 义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过渡: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 渡江战役
展示地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教师:阅读教材回答,填写渡江作战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时 间 1949年4月
经 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意 义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师归纳: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想一想】
教师: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合作探究】
教师:阅读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三: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材料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战略战术正确;(2)人民群众的支持;(3)解放军作战勇敢;(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挺近大别山开始,把学生拉入到战争中来。教师利用动态地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最后,又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史料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水平。
【本课小结】
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多,解放区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共共产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迫使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发起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并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