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1939年11月22日的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一则报道《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阿部规秀中将于十一月七日在华北太行山讨伐共军作战中壮烈阵亡。
教师:1939年11月22日的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一则题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报道,报道说:阿部规秀中将于十一月七日在华北太行山讨伐共军作战中壮烈阵亡。阿部规秀是日军名将,他被击毙的地点是河北保定的涞源县。我们之前学过,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华北地区的北平、天津、太原等地相继沦陷,华北已成为敌占区。为何日军已经占领的地区还会发生战事?为何像阿部规秀这样的日军高级将领会丧命于“共军”之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设计意图)通过1939年日本《朝日新闻》一则新闻引入本课,拉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展示地图:
教师: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展示图片:
2.概况
教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在师长林彪的带领下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
展示图片:
展示地图:
教师: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115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
展示材料:
教师:平型关大捷有什么历史意义是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在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材料二: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撞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的概况,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过渡:平型关大捷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第一次亮相,他们敢于刺刀见红,与敌血战。在一年之内,军队发展到15.6万人,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新四军发展到了2.5万人。他们在敌后战场又进行了哪些抗日活动呢?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论持久战》
教师: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2)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3)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4)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教师:《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教师:1937年秋,八路军115师政委聂荣臻率八路军一部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建立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位于当时的山西省、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交界处,因此称晋察冀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展示图片:
教师: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展示图片:
教师: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以及规模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展示图片:
教师:(1)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2)经济上: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展示材料:
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教师: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相关内容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比较理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则使用地图直观的展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状况,明确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形势。
过渡: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扩大,敌后战场的抗战不断地走向胜利,成为抗战的最重要力量,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百团大战。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教师: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本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展示图片
2.概况
教师: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的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作战。百团大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对敌人的交通命脉正太线进行“大举破袭”,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由于八路军先后投入了上百团次的兵力进行战斗,因此被称为百团大战。
展示图片和材料:
乘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 “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对连接山西与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正太铁路进行大举破袭。
——彭德怀、左权《战役预备命令》
教师:百团大战战果辉煌。
展示图表:
展示材料:
材料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
——毛泽东至彭德怀电
材料二: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蒋介石给八路军的嘉奖令
教师: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百团大战的相关内容。通过地图和史料展示百团大战的相关事实,使课堂更加直观。
【本课小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形成对日军夹击的战略布局。1941年后,敌后战场上升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