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15: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七七事变、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杀(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认识中国抗日的史实:北平保卫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培养历史时空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3.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2015年12月13日,7时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进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纪念馆广场中央巨大黑色“灾难墙”墙上,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白字。中国第二次以国之名义祭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直接展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罪行,给学生震撼,同时直接引入考本课,使学生对那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导入新课】
七七事变
1.背景
教师:九一八事变,日本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吞并了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三倍的中国东北地区,这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胃口。
展示图片:
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展示地图:
教师: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那么,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2.过程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
展示图片和材料:
教师: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军队是怎样应对的呢?
展示图片和材料:
七月八日……日军以大炮轰城,我军伤亡数十人,群众伤亡亦多。入夜,战斗更为激烈。我为争取主动,命令吉星文组织一个加强营,每人一把大刀,不准放枪,乘夜黑强袭龙王庙之敌,展开白刃战,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即收复了龙王庙附近阵地。
——谷淑良《卢沟桥抗敌简记》(河北省保安第一旅参谋长)
教师:驻守卢沟桥的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率军打响了北平地区反抗日军侵略的第一枪。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爱国将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日军调集大量军队,入侵中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壮烈殉国。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展示图片:
3.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七七事变后)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立即动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联等救亡团体,组织战地服务团……还有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汇来一批批的款项,作为支援抗战和慰劳前线作战官兵之用。
——何基沣等《七七事变纪实》
材料二:自从“九一八”以后,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我们要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
——蒋介石《告抗战全军将士书》(1937年7月31日)
教师: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全国民众都行动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七七事变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地图展示,使学生明白七七事变爆发的背景。同时在讲解七七事变过程中对抗日英雄事迹的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过渡: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建立
教师: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
展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教师: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看出共产党和公民党都支持全民族抗战。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再度携手,领导全民族抗战。
教师: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教师: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展示材料和图片: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展示课件:
教师:经过协商,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改名为第18集团军,但八路军的称谓也一直沿用。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三个师的师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和刘伯承。八路军组建时总兵力约4.6万人。另外,南方八省抗日游击队(即未参加长征的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政委兼副军长项英。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司令员分别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和高敬亭。新四军组建时兵力1万余人。
2.意义
展示材料:
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的宣言和蒋委员长对于这个宣言所发表的重要谈话,是全国团结御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是国难愈益严重以来的数年间,全国忧心外患的人们不避艰险以企求的重要主张之一……无疑地是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所热烈欢迎的。
——邹韬奋《全国团结的重要表现》(1937年9月26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总结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拓展延伸】 比较两次国共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背景,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最后再以拓展延伸的方式比较两次国共合作,加强学生对两次国共合作的理解。
过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巨大动力。那么,中国军民是如何抗战的呢?
三、淞沪会战
1.过程
教师: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局势愈发严峻,为此国民政府迅速下达总动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即淞沪会战。
展示图片和材料:
教师: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淞沪会战爆发。
展示材料和图片: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教师:淞沪会战中,中国军地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击退日军的进攻。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展示图片:
教师: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意义
教师:淞沪会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中日第一场海、陆、空全方位的决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多,对决之惨烈,绝无仅有。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材料: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抗战,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
教师:淞沪会战消灭日军6万多人,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料展示中国军人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使学生对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过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并没有阻挡助侵略者的铁蹄,之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1.日军暴行铁证
教师: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展示材料和图片:
时任上海派遣军参谋长的饭沼守,在1937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也写道:“山田支队用刺刀分批处置一万数千名俘虏时,因为是在几日内将相当多的人押送到同一地点,因此俘虏发生骚乱,最后我军用机关枪扫射,致使我军若干官兵也一同被打死。”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
教师: 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士兵先打算“用刺刀分批处置”,而后“用机关枪扫射”,而数据是“一万数千名”,这完全是违背国际法的野蛮行经。根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记载了两名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的所谓“百人斩”游戏。日军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的屠杀,造成了南京城超过30万中国人失去生命。
展示图片:
2.历史不容遗忘
展示材料:
日军在南京城的屠杀、纵火、奸淫、抢掠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完全丧失人性的疯狂与野蛮。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感情上的伤痛是永远抹不掉的。日军这一亘古罕见的暴行,是日本民族的耻辱,是对人类性灵的亵渎。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教师:日军这一亘古罕见的暴行,是日本民族的耻辱,是对人类性灵的亵渎。南京大屠杀是抗战时期中国遭受日军暴行最为严重的事件。
展示图片和材料: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习近平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讲话
教师: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当年12月13日出席了在南京举行的公祭,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此后,每年12月13日,我国都会举行公祭活动。对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遗忘。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通过图片和史料,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深刻的体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小结】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30万——南京成了一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