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
1.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几组数据,说说感受。
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
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纵横12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跨越了近100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教师:这些奇迹都创造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中,它的名字叫“长征”,让我们通过这节课,跟随先辈重走长征路。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展示长征的细节,使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与成就,同时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进而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
教师:什么样的现实孕育了长征这一军事奇迹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 八年级上册教材
教师: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你们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回答: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
学生二回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教师总结:日军侵华的国难下,毛泽东等人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然而蒋介石一心要赶尽杀绝共产党人,亲自任总司令,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展示图片:
教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
展示表格和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教师: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军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那么红军长征初期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教师:长征渡过湘江时,人员已损失过半,八万锐减到三万多人。原因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为此红军在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2.遵义会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教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年幼走向成熟的标志。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史料和图片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过渡:党内的军事失误得到了纠正,同时国民党的“锲而不舍”的围追堵截我党又是如何摆脱的呢?
二、过雪山草地
教师:红军长征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中有许多战士,奉献出年轻的生命,只有少数幸运的一直坚持到长征胜利。
【知识拓展】倔强的小红军
在长征过草地时,陈赓疲惫不堪,掉队了。此时,他遇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陈赓命令小红军骑马,小红军坚决不骑。他又将一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小红军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坚决不要,反而说服了陈赓,让陈赓先走了。后来陈赓觉得不对劲,再回头找小红军,小红军已经牺牲了。小红军的干粮袋硬邦邦的,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深深地责怪自己。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通过图片和知识拓展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险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过渡:历经了千难万险,在坚持不懈的转略转移后,我党几方军队终于摆脱国民党追击,胜利会师。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的结束
展示图片:
教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于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的意义
教师:这次史无前例的长征有哪些历史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数的87%,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数字看长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图片和材料: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展示材料:
习近平主席关于新长征精神的倡导
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长征的胜利会师和长征的伟大意义。通过两则史料展示使学生掌握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运动史料的能力。最后再阐述什么事长征精神,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新长征精神的倡导,升华学生对长征的情感和感悟。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画一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对长征路线的理解。
【本课小结】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