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共有两个子目,即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包括: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学习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
2.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3.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三民主义的提出。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人生。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教师直接讲授孙中山的相关评价,一方面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孙中山产生好奇,进而顺利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医人”到“医国”
教师: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逐以“中山”名世。
展示图片:
教师: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展示材料:
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爱国心的驱使已经当时民族危机的加重,孙中山从“医人”转变为“医国”。
2.“改良”到“革命”
教师:孙中山是如何“医国”的?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看出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劝告清政府学习日实行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二:(1894年11月)孙中山说:“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
教师:1894年11月,孙中山认为清政府误国,是清政府令国家处于被列强蚕食的局面。
展示材料: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教师:1903年孙中山开始主张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共和。“共和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如美国)。面对腐败的清政府,孙中山从改良走向了革命。
3.“起义”到“流亡”
(1)兴中会
教师: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爱国华侨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出兴中会建立的时间、地点、宗旨、口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时间:1984年;地点:檀香山;宗旨:振兴中华;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意义: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诞生。
展示图片:
教师:鞑虏是历史上是汉人对内方的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的“鞑虏”指什么?”
学生回答:指清政府。
教师:兴中会提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可见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广州起义
教师: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等人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政府统治。
展示材料:
为了实现“振兴中华”这一宗旨,1895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老朋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人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并秘密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没想到的是,1895年10月,起义消息泄漏,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宣告失败。而孙中山也被迫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教师:时间:1895年;地点:广州;人物:孙中山、陆皓东等人;结果:陆皓东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知识拓展】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他曾把父亲的遗产用来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1895年他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起义消息暴露后,陆皓东怕被清政府发现,一个人回去销毁相关资料,结果被清政府逮捕并杀害了。孙中山后来称他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就在陆皓东被杀害的第7天,孙中山愤然地剪去了自己的发辫,脱下长袍,以示自己与清政府斗争到底的决心。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到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从从“改革”到“革命”、从“起义”到“流亡”的转变,突出孙中山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讲解做好铺垫。
过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他又怎样进行他的革命活动呢?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的创立
教师:流亡海外后孙中山仍为革命积极奔走,于1905年8月,联合主要革命团体的成员建立了中国同盟会。那么,同盟会创立的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方面思考。
展示图片:《提线人偶》
展示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展示材料: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同盟会建立的背景:(1)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3)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著书立说,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4)组织:各地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为同盟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基础。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同盟会成立的相关概况。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
2.三民主义
教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被总结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 屡为边患 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教师: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所以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民族革命。
展示材料:
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教师: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如果说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族皇帝,那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一切皇帝。
展示材料:
平均地权: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教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就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国有,让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摆脱贫困,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合作探究】 为什么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3)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同盟会的创立和三民主义是本课重点,通过史料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认识孙中山为革命所做的努力。最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孙中山被称为民主革命先行者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课小结】
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三民主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即使失败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的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催人泪下的奋斗历程,穿透了百年的时光,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