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 64页“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探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摆小棒、拨计数器探究算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感悟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感悟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出示题,指生说得数。
30+2= 30+20=50+3= 50+30=40+5= 40+50=问:40+5,你是怎么算的?40+50,你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难不倒你们,再来两道。
板书 25+2= ,得多少?怎么算的?(2和 5相加得 7,7+20等于 27。)
师:再来一道,板书 25+20=,得多少?怎样想的?也就是说十位上(20)的 2和谁相加?最后结果等于 45。
问:明明都是 25加一个数,为什么第一道是 2和 5相加,第二道却是 2和 2相加呢?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道理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感知算理。遇到问题了,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呢?(小棒)
(1)出示探究要求,师解释。
【1.用小棒摆一摆,先摆 25+2,再摆 25+20。2.边摆边想一想,怎样得到结果的?3.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3)指学生到黑板上摆小棒操作,边摆边讲。(25+2:先摆 2捆,再摆 5根,再摆 2根,5根小棒加 2根小棒是 7根小棒,2捆加 7根就是 27根。)揭示:5根加 2根,在数学上就是 5个一加 2个一(板书)。(25+20:先摆 2捆 5根,再摆 2捆,先把 2捆和 2捆合起来是 4捆,再把 4捆和 5根合起来是 45根。)
揭示:2捆加 2捆,也就是 2个十加 2个十。
(板书)
小结: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5个一和 2个一相加,2个十和 2个十相加。
2.对比计数器说明:其实,在进行计算的时候,计数器也能给我们帮忙。
(1)出示探究要求,师解读。
【拨一拨,两人合作用计数器计算两道算式。然后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2)同位两人合作用计数器计算两道算式,然后互相说一说是怎么拨的。
(3)指学生到前面拨一拨 25+2。(先在十位上拨 2个,个位上拨 5个,表示 25,再在个位上拨 2个,一共是 27。)
(4)指学生到前面拨一拨 25+20。(先在十位上拨 2个,在个位上拨 5个,表示 25,再在十位上拨 2个,一共是 45。)
(5)对比:他们两个拨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小结:在个位上拨了 5个加 2个,其实也是 5个一加 2个一,简单地说就是“个加个”(板书)。十位上 2个珠子加 2个珠子,也是 2个十加 2个十,简单地说就是十加十。通过拨计数器我们又知道了“个加个,十加十”
(6)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算式中为什么是 5和 2相加?而第二道为什么是 2加 2?
3.去掉小棒,抽算法。
(1)去掉小棒,换成数。刚才我们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更好的理解了 25+2和 25+20背后的道理。
问:如果把 2捆小棒拿走,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20)5根拿走,用哪个数字来表示?(5)在计算时,我们先是把 25 分成 20 和 5,先算 5+2=7,再算20+7=27。
师:再来看 25+20,拿走这 2捆,用谁来表示?(20)5根呢?(5)在计算时,我们也是先把 25分成了 20和 5,先算 20+20等于 40,再算 40+5等于 45。
(2)对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对比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指生答)小结:都是先把 25分成了 20和 5,再通过个加个或十加十进行了合并。
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先分后合。那哪里不同呢?(引导学生说出“个加个”、“十加十”)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4. 总结概括
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
示:35+4
问:谁和谁连在了一起?那这一道呢?
示:4+35
问:两个数的位置交换了,为什么还是 5和 4连在一起??
(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也就是个加个。)
再看,示:35+40,谁和谁连在一起?这一个呢?
示:40+35为什么都是 4和 3连在一起?那它呢?
示:700+200谁和谁连在一起?为什么?
(百加百)
师: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我们可以说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前后联系,建构网络。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算式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还知道了以后的运算,也需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那课开始时的口算,是否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呢?30+2= 30+20=50+3= 50+30=
40+5= 40+50=
生答后小结:看来这些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练习。出示动画片《海底小纵队》的人物图片:看,这是什么?他们也来参加学习了,突突兔和呱唧学完这节课后,准备比试一下。下面,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代表突突兔,一组代表呱唧,也来比试一下吧。
(1)突突兔队5+3= 2+6= 4+3= 35+3= 2+86= 64+3=
(2)呱唧队40+40= 20+70= 30+50= 48+40= 24+70= 30+59=
订正时,指学生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做的,引导学生发现上下两题间的联系,用规律做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平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10以内的加法、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两组练习,复习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低年级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有必要的。这节课我没有选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而是由复习旧知直接引入新课,通过上课发现,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创设合理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25+2=27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 5和 2相加,再算 20和 7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