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学案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2?,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自学导航】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 )
……,纵其所如( ) ????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暮则傃东山而归( )????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 )???? 挹山人而告知(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 啄青苔而履白石( )????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2、虚词???? 于 迁于故居之东 ( )???? 作亭于其上 ( )????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 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 其余以饱汝 ( ”)二、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通读课文后,请概述每段的大意。
2细细感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鹤的?
???
【我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总结收获】做人方面:
做事方面:
【课后检测】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拓展阅读】
?? 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儒是苏轼的“粮店”,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下去!??? ?道是苏轼的“药店”,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活下去!???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
11《放鹤亭记》导学案答案
【自学导航】(参考答案)
实词
1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4……,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5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6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 7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8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9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10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11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
12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
(二)虚词 于 迁于故居之东 (介词,到)???? 作亭于其上 (介词,在)????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介词,在)????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二、1、??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我的思考】(参考答案)
①?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②?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