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8 21: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史书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由于都是为解说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而作,因此《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听音识字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péi)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肆(sì) 肄(yì)业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
学术界一般认为《左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以——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梳理文意——第一段
以——介词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1)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梳理文意——第一段
以——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梳理文意——第一段
以——连词
3.表示目的关系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梳理文意——第一段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根据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活用为动词
4.动词使动用法
5.名词作状
梳理文意——第一段
梳理文意——第一段
作者开头在写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内容: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作用: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梳理文意——第二段

1.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梳理文意——第二段

3.用作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4.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5.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梳理文意——第二段
第二段讲了什么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以问导读——对接高考
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的,它的言辞高妙在哪里?
解题提示:
1.找准原文。
2.准确翻译。
3.提炼总结
原文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谦辞。
对对方的敬称。
在夜里,(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表明态度
以退为进
原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把…作为疆界,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疑问代词,哪里?
增加
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然而)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国力就相对削弱了。
害吓利诱
直击痛点
原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之为,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使者
通“供”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物资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害吓利诱
直击痛点
原文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君
动词,给
恩惠
在早上
在晚上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挑拨离间
巧铺台阶
原文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通“餍”,满足。宾语前置
使…..获利
通“缺”,使削减。
哪里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制造威胁
巧铺台阶
把……作疆界。
考虑
总结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
游说艺术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晓之以害,动之以利。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让秦穆公毫无负担退兵。
作业
思考:有人说,秦晋退兵并非烛之武之功,而是政治权衡之下必然的结果,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烛之武”,下去查阅资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晋退兵并非烛之武之功,而是政治权衡之下必然的结果,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烛之武”,下去查阅史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烛之武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一辞”、“一许”表现了烛之武虽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志士:虽长期不受重用,内心有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却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在两军交战,兵临城下时只身勇赴充满艰险的敌营,足见其为一个敢于舍身赴国难的勇士。
辩士: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凭三寸之舌说服了秦伯,使秦晋百万虎狼之师撤退,消除了郑国的危机,尽展其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作业
如果你是秦穆公……
根据你的理解,选择烛之武某一句或几句说辞,在其后补充秦穆公的心理活动或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