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是( )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3.下列措施中,能加快蒸发的是( )
A.把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 D.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
4.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
5.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形成的,后者是液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护士在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体积 B.密度 C.温度 D.沸点
7.如图为小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支架A的高度,再确定支架B的高度
B.为节省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适当增加水的质量
C.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沸腾现象也停止,这说明沸腾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D.小军发现所测水的沸点与以往所测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8.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夜间从地面冒出的“白气”
B.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物态变化不一样
D.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
9.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自己家的小汽车的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冬天都在内表面 B.夏天、冬天都在外表面
C.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D.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10.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放热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11.小雪在家中帮助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雪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下面四幅图象中,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是酒精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的沸腾属于汽化现象 B.酒精沸腾过程中要放热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D.酒精在任何情况下的沸点都是78
13.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 如图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
C.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14.谚语说:“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春天,暴雨来临前,水缸表面常会蒙上一层水珠(形似“出汗”),水珠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升华
15.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二、填空题
16.夏天人们常用喷雾杀虫剂灭蚊,当用力按下按钮时,喷嘴即会喷出药剂,根据日常经验,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罐装时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金属罐中的。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________(选填“冷”或“热”)。
17.旱灾在我国许多地区经常出现,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气温的升高更是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了水分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人们利用如图滴灌的方法给蔬菜浇水,把水滴入菜苗下的土里,这是利用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少水蒸发的;而夏季人们站在大树下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树叶里面的水分蒸发时可以______热量的缘故。
18.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到残骸较________(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__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19.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如图所示,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______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仍然保持水蒸气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放热______,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______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厨房温度较低,在炉子上烧菜时,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图______(填“甲”或“乙”)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20.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实验前需要调节铁圈的高度,此时的酒精灯应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图丙是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1.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致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液体汽化时有致冷作用,致冷设备就是根据这种作用制成的.
常用的致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三部分组成(如图).其中的工作物质容易由气态变成液态和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质,常用的有氨及氟氯烷等.压气机产生大约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把气态氨压入冷凝器的管里,这时氨变成了液体.氨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流动的冷水吸收并带走.冷凝器的管里的液态氨通过节流阀缓慢地进入蒸发器的管里.由于压气机不断地从蒸发器的管里吸走气体,这个管里的压强就比较低,于是液态氨在蒸发器的管里迅速汽化.在汽化中从管外的食盐水里吸取热量,使食盐水的温度降低.生成的氨气又被压气机抽走,压入冷凝器,这样氨可以循环使用.温度降低后的食盐水可作为致冷剂用来制冰,冷却食品或降低夏季房间里的气温.在用于降低房间里的气温时,通常不用食盐水而是直接使空气从蒸发器管子的周围流过而得到冷却,再把冷却后的空气送到房间里去.
(1)致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_______三部分组成.
(2)“工作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装置是用_____的方法使氨液化的.
(4)冷凝器中的管做成图中的形状,其目的是______.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
如图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是一种在常温下极易汽化的液体,它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
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①,变成蒸气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B.制冷剂经过蒸发器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
C.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液化成液态制冷剂。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给短文中的①处补写上适当的物态变化:______;
(2)在循环过程中,制冷剂流经部件______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
A.毛细管B.冷凝器C.压缩机D.蒸发器
(3)在循环过程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在冷凝器中通过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4)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将______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______中(选填“空气“或“水“);
(5)根据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______的物理性质。
A.沸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低
D.熔点高
2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年诺贝尔医学奖,阅读关于她研究过程中的一段描述,回答问题.
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最后整理了一个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从中找出了现在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的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972年,该成果得到得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最初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抗疟效果并不好,屠呦呦由此认为__________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
()屠呦呦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__________,加热的过程中乙醚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功提取抗疟成分青蒿素.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液氮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5)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解释的是______。
A.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D.烧红的铁锅打入鸡蛋,晃动铁锅时鸡蛋在锅中来回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25.汽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汽车的有关知识对我们十分必要:
(1)家用小汽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车内物体经过玻璃成的_____(选填“虚”或“实”)像对司机的干扰。深秋季节,车窗玻璃内侧有时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会_____成雾附着在玻璃上,这个过程水蒸气_____热量
(2)汽车以最大功率在山路爬坡时,可以通过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的速度来增大牵引力。在山路的急转弯处安装_____镜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某些路段采用测量汽车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来判断车辆是否超速,这种方法叫区间测速。区间测速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车辆通过测速区间内的任意路段是否超速;
(3)某汽车的热机效率为η1,若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为η2,则这些机械能转化成有用机械能的效率为_____。
2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点.
(1)除了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图是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实验中记录了如下表的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3 98 98 98
(4)从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min时的数据.
(5)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此地水的沸点为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
(6)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 )
(7)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
(8)实验完毕,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B.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D.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增大了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既减慢了空气流动、减小了表面积,又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吹风机吹头发,既提高了温度又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A.湿毛巾晾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温度,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降低了水果的温度,减慢水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把装有酒精的玻璃瓶瓶盖拧紧,减小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坎儿井很深,且井口很小,减小了表面积和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是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降低了温度,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C符合题意;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使蒸发减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冰冷的雪糕在熔化时,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使雪糕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形成了“冷气”。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体温计示数升高时,体温计内的水银温度随之升高,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由可知,体温计中的水银密度变小,沸点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A.从固定装置的方便考虑,应该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固定好最下面的铁圈,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位置,固定上面的铁夹子,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组装方式,先确定支架B的高度,再确定支架A的高度,故A错误;
B.水量越少,加热时间越少,为节省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适当减小水的质量,故B错误;
C.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吸热,故C正确;
D.水沸点的大小与当地的气压有关,与水的质量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故B错误;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是口中水蒸气遇冷空气放热液化而成,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二个“白气”物态变化一样,都是液化,故C错误;
D.“白气”为液态水,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车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内温度低于室外,车外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外温度低于室内,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A.电风扇吹出的风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了人的温度,所以人感到凉快,故A正确;
B.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故B错误;
C.熔化要吸热,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吸热,故C错误;
D.小水珠是液体,是液化所致,故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
妈妈烧水时,水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至沸点,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小雪往锅里加水后,锅内的水温度降低,继续加热,水温度逐渐上升至沸点,再次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水上方的气压相同,所以两次沸点相同。
A.图示中,水两次沸腾的温度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加入冷水,锅内的水温度也一直保持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加入冷水,锅内的水温度先快速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第一次沸腾时的温度,故C符合题意;
D.图示中,加入冷水后,锅内的水温度下降后垂直上升,而水在吸热热量后,温度应是逐渐上升至第一次沸腾时的温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详解】
A.酒精的沸腾过程中,液态的酒精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酒精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加热,吸收热量,故B错误;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被酒精蒸气带走,故C错误;
D.液体的沸点受气压影响,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酒精在不同气压下的沸点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由于A烧杯中放冰块,导致A烧杯上的玻璃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在玻璃外侧有小水珠。由于B烧杯中放热水,B烧杯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在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故选C。
14.B
【详解】
夏天,水缸的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水缸外面,水珠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
故选B。
15.D
【详解】
盛有水的烧瓶放在火焰上加热,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水沸腾,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瞬间水的温度还保持在沸点,但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此时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烧瓶内封住了大量的水蒸气;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而液化,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同时烧瓶内的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用来完成水在低沸点时的沸腾,水会再次沸腾。
故选D。
16. 压缩体积 冷
【详解】
[1]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降低温度;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灌装时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金属罐中的。
[2]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这是因为液态的药剂在喷出后,迅速汽化为气态,且汽化时吸热,使金属罐温度降低,故会变冷。
17. 加快 减小 吸收
【详解】
[1]对于液体的表面积、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一定时,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快,所以气温的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剧旱情。
[2]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菜苗浇水,减小水分的暴露表面积,使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节约用水。
[3]树叶里面的水分蒸发时可以吸收热量,所以夏季人们站在大树下会感到凉快。
18. 压缩体积 冷 汽化 吸收
【详解】
[1]液化有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的“气”,正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其液化的。
[2][3][4]如果火机破损,则丁烷液体减压迅速汽化,而汽化是吸热的,所以刚漏完气的火机会很凉。
19. 沸腾 液化 汽化 甲
【详解】
(1)①[1]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嘴附近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然保持水蒸气状态。
②[2]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遇冷液化,放出热量,形成小水滴,即“白气”。
③[3]“白气”进一步上升,到干燥的空气中,蒸发又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2)[4]可以确定图甲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因为熄火后,锅上方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白气比较多;乙图为熄火前的瞬间,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的较少,白气较少。
20. 点燃 92 不变
【详解】
[1]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确定铁圈高度,所以此时的酒精灯应点燃。
[2]温度计分度值1℃,所以温度为92℃。
[3]由图,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98℃不变。
21. 蒸发器 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 压缩体积 增大了散热面积
根据冷凝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特点确定其性质;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压缩体积;二是降低温度;从冷凝器中的管做成弯曲的形状,增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
【详解】
(1)常用的致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三部分组成; (2)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 (3)致冷设备中的“气态的制冷剂”液化的方法是压缩体积;
(4)冷凝器中的管做成弯曲的形状,增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热量的传递.
22. 汽化 D 降低温度 空气 水 A
【详解】
(1)[1]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吸热并汽化成蒸气。
(2)[2]液态制冷剂是在蒸发器迅速汽化成蒸气,即流经蒸发器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3]高温高压的蒸气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给冷水,液化成液体,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4)[4][5]制冷剂在空气中汽化吸热,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给冷水,即将空气中的热能不断搬运至水中。
(5)[6]制冷剂在空气中就能迅速汽化,即它的沸点低,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23. 高温 沸点低 汽化.
【详解】
解答: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加热的过程中乙醚汽化,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
24. 差 不变 汽化 D B
【详解】
(1)[1]发生莱氏效应时,水滴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使水汽化的更慢,说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差。
(2)[2]水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发生莱氏效应时大气压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变。
(3)[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液氮从人体吸热,使液氮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4)[4]A.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故A错误;
B.由于莱顿弗罗斯特现象,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故B错误;
C.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摄氏度,并不是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故C错误;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滴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使水汽化的更慢,故D正确。
故选D。
[5]A.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时,手表面的水急剧汽化,在手和铁水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从而保护手指,可以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A正确;
B.冰块放入铁锅中,冰块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却没有变化,是因为冰块与锅接触的部分吸热较快,熔化较快,不属于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故B错误;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手指表面的水急剧汽化,在手和火焰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从而保护手指,可以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C正确;
D.烧红的普通铁锅打入鸡蛋,鸡蛋中的水分急剧汽化,在鸡蛋和铁锅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从而保护鸡蛋,可以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D正确。
故选B。
25. 虚 液化 放出 减小 凸面 不能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为虚像。
[2][3]深秋季节车内温度高于车外,则车内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释放热量,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玻璃上。
(2)[4]由于功率一定,由P=Fv可知,可通过减小汽车的速度来增大牵引力。
[5]凸面镜对光线其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常安装在急转弯的地方。
[6]区间测速测量的是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无法反应区间内任意路段是否超速。
(3)[7]汽车的热机效率为
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效率为
则这些机械能转化成有用机械能的效率为
26. 停表(或钟表、计时器) 自下而上 A 9 98 不变 减少烧杯中的水(或提高水的初温,或加大火焰) 石棉网的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
由题意可知考查研究水沸点实验,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可得.
【详解】
(1)[1]该实验需要记录时间,所以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或钟表、计时器);
(2)[2]为了方便调整器材的高度,尤其是石棉网的高度,各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3)[3]从题图乙可以看出,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4)[4]从表格可以看出,水是从第8min开始沸腾的,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第9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
(5)[5]水温从第8min开始保持98℃不再改变,所以此时此地水的沸点就是98℃;
[6]由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6)[6]用描点法画出图像,如图所示:
(7)[7]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减少烧杯中的水,或者提高水的初温,或加大火焰;
(8)[8]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对水供热,水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
【点睛】
安装实验器材时,一般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沸点的高低和液体种类、大气压强有关,同种液体大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