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9 10: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
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深邃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 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新课导入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作者简介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写作背景
浩劫( ) 姊妹( )
襁褓( )阐述( ) 萦绕( ) 绚丽( )
歧途( ) 枷锁( ) 拙劣( ) 束缚( ) 秩序( ) 倘若( )
气氛( )

qiǎng bǎo
chǎn
yíng
xuàn

zhuō
zhì
jiā

tǎng
jié
读清字音
fēn
萦绕:萦回。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解释词义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5-7)
第四部分(8-10)
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1.第1段,“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研读课文
“五年前”是指1914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20周年。
2.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3.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
研读课文
平和、自信。
4.“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5.第4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研读课文
“两者区别”具体指: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
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6.“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研读课文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
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7.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研读课文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研读课文
“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象征手法
1.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合作探究
2.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5年的历史,接下来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为全面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做铺垫。接着,作者具体阐明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作者表明了对奥林匹克主义光明未来的憧憬。全文层次清楚,布局严谨。
合作探究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章主旨
在演讲过程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十分鲜明。如文章第⑥段“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中,作者通过“必须”二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如第⑦段中,作者补充论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不足,使说理更严密,更具说服力。
观点鲜明,论述严密
文本特色
这篇演讲词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如第④段“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如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把奥林匹克主义的丰硕成果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
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文本特色
八年级(1)班打算开展“我看奥林匹克运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恰当的标题。
8月22日晚间消息,女排夺冠激发了网友庆祝的热情,也刷新了奥运开幕以来微博互动量的峰值。微博8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排夺冠当天,微博上奥运相关内容的讨论量达7462万,互动量达1.1亿,达到开赛以来的新高。
“女排精神”成为国人共同的关注点。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朱婷是当天微博上被提及最多的运动员,提及量达到1245万次,紧随其后的惠若琪微博提及量也达到1083万次。奥运会期间女排曾两次引爆微博。1/4决赛逆转东道主巴西的视频,24小时内在微博上播放量达到4795万次。半决赛击败荷兰后,朱婷以607万的提及量成为当天最热门运动员。在微博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体坛风云榜上,朱婷排在第4位,比前一天大幅提升12位。排名前20的运动员中有5位来自中国女排。
(摘引自《新浪体育》)
课后作业
2.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结束后,某学校团委向中国女排发了一份贺电,其中有三个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忙修改。
原文:在举世瞩目的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我们的女排儿女,奋勇拼搏,不畏顽敌,用辛勤的汗水、集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击败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在此,我们谨向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示恭贺和敬意。
课后作业
1.【示例一】女排夺冠激发网友热情
【示例二】女排消息引爆微博
2.①将“儿女”改为“健儿”(作为中学生不能把运动员看作“儿女”);
②将“顽敌”改为“强手”(比赛的对方,不能看作“顽敌”);
③将“恭贺”改为“祝贺”(“恭贺”与后面的“敬意”意义上有重复),或删去“和敬意”。
课后作业——答案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