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16: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迫:“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政治问题”是指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十月革命爆发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2019年4月底,习近平在纪念某一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图中是某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该目录中“……”处最恰当的是(  )
A.发展工业 B.民主自由 C.民主科学 D.民主平等
4.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民报》 B.《青年杂志》 C.《时务报》 D.《国闻报》
5.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作为当代中学生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你认为下列哪一内容是五四精神的泉源
A.爱国主义
B.民主
C.科学
D.个性解放
6.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材料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919年五四运动,一群学生高喊着这样的口号,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新文化运动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民主科学时代
8.1919年的5月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北京的学子们正在街头示威游行,并且口中高喊口号,下列口号不适用于此次运动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B.“取消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9.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10.五四运动期间,学生罢课半个多月,政府无动于衷。工人罢工不及5天,北洋政府便释放了被捕学生,免去了曹汝霖等人职务。这说明工人阶级
A.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芬
C.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D.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11.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下列关于这场“中国文艺复兴”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使用白话文 B.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C.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下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某章的目录,该章的主题应为( )
—、观念形态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三、科学和民主… 四、各色各样的“主义”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4.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据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 )
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 B.源于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推动
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
15.下表中数据变化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A.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五四运动发展
C.为工人政党建立奠定基础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综合题
16.“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各阶层人民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习外国利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来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转而主张援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为实现“中国自强”,李鸿章有何主张 此后,以李鸿章等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反思前行】
材料二:甲年中日战争的失政,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第一次制度变革尝试的历史事件名称是什么 哪个历史事件拉开了这次制度变革尝试的序幕
【希望之光】
材料三:习近平用“三个伟大”评价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英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展150周年大会
(3)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最主要表现在哪里
材料四: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在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
(4)结合所学知识问答,材料四中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指哪场运动 说出这场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
(5)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中国人民近代化探累的主要特点。
17.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与君势不两立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二:民与国水油难融因为怕被剪辫子,所以男人们能不上街就不上街,实在不行就盘起辫子,扣上帽子,甚至翻出明朝时候的方巾裹在头上,有的地方居然发明了尖顶高帽就是为了将辫子裹住。 材料三:观念革命的惊霄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或舟车之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敬告青年》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材料三的文章会出现在哪本杂志上?从陈独秀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是什么?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历史学家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请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1919年”“罢学风潮”“北洋军阀政府”等词汇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及其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但此合理要求被西方列强拒绝,列强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要求拒签和约并惩办亲日派官员,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此次运动史称“五四运动”。因此,“政治问题”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1917年,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排除。故选A。
2.D
【详解】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外争主权”反映的是反帝性质,“内除国贼”反映的是反封建性质,所以D符合题意;“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没有体现反封建性质,A排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B排除;“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C排除。故选择D。
3.C
【详解】
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目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C正确;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故A排除; 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而未涉及“自由”“平等”,B、D错误。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故B符合题意。《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因为它是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它体现的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精神就是五四精神,故A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主题,故BC不符合题意。“个性解放”是人文主义思潮,也就是思想的解放,就是人本身的解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B
【详解】
根据材料“……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及所学可知,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号召人们打倒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B项正确;A、C、D项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7.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怒。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正确答案为C。ABD均与题干中“五四运动”不符,故选C。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的口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不是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内容,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BCD项都与五四运动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而清政府在《辛丑条约》后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洋人的朝廷”,所以辛亥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则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爆的,没有长期准备,排除A项;“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仅指五四运动,排除B项;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学生、政府无动于衷——工人罢工、释放、免去了曹汝霖等人职务”可知,这说明,工人阶级的力量远大于学生,意味着工人阶级蕴含着巨大的力量,C项正确;青年学生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也没有北洋政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题干“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中国文艺复兴”反映的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不是新文化运动,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了思想准备,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C
【详解】
根据题干目录中“观念形态的革命”科学与民主”等信息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据此可知该文章的主题是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国民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故选C项。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到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4.D
【详解】
根据题干“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据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白话报刊的增加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么多的白话报刊未必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题干“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白话刊物出版量的影响微乎其微,排除B项;白话文的传播于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关联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产业工人数量变化表”可已看出中国产业工人从1913年到1919年的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无关,A项符合题意;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军,排除B项;工人阶级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排除C项;工人阶级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公车上书
(3)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宜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朝流的闸门。
(4)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5)由学习技术到改变政治制度,再到改变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详解】
(1) 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习外国利器”“(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转而主张援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中国自强”,李鸿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李鸿章等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 根据材料“甲年中日战争的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国存亡”为己任,主张维新变法,掀起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最主要表现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朝流的闸门。
(4) 根据材料“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在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5)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思想文化。因此,中国人民近代化探累的主要特点是由学习技术到改变政治制度,再到改变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17.(1)说明辛亥革命之后,一方面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2)《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民主”、“科学”;在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3)五四运动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1)
据材料一“民与君势不两立”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辛亥革命之后,一方面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根据材料二“民与国水油难融”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2)
根据材料三出自《敬告青年》一文,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文章发表在《青年杂志》上,后更名为《新青年》。根据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或舟车之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所学可知他的观点是“民主”“科学”。结合所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从在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进行回答。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对“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的理解,可从五四运动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来说明理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