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16: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虎门销烟
②火烧圆明园
③《马关条约》
④义和团运动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内战烽火 D.殖民扩张
2.1895-1902年,外国人在华企业投资总额达五亿二千万美元,比1894年前的五十年总和还多约三十倍。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是《马关条约》规定的
A.赔偿白银 B.割让土地 C.开放口岸 D.允许设厂
3.康有为自撰《我史》中有这样一段一记录,“我用一天两夜时间起草了一份万言书,内容包括拒和、迁都、变法三大项…...4月8日前去投递,都察院以皇上已在和约上用玺,事情无法挽回为由,拒绝接受上书。”这段记录所反映史实产生的影响是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始 D.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4.炮舰在条约口岸和水路航运上代表着外国的权利。外国军事力量在中国的增长,后来也促使清朝逐渐采用西方武器装备它的军事力量,并且最后装备汽轮而形成一支海军。引发材料中清朝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编制国家预算 D.兴办工矿企业
6.洋务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该结论的是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
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中国农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农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农民的发封建运动
8.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由清政府开设工厂 B.发动一场变法运动
C.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D.抵御外国商品输入
9.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写道:“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材料叙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原因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10.下图漫画中的人物手里拿着一个“创口贴”,上面印着“西方先进技术”。对此漫画正确解读是
A.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洋务运动企图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
D.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11.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殉国于黄海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12.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13.“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这句话来自
A.李鸿章的奏折 B.孙中山的上书 C.光绪皇帝的上谕 D.陈独秀的文章
14.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5.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在下列探究黄海大战的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黄海大战》 B.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C.日本人拍摄的黄海战役时的照片 D.民间留传下来的对黄海大战的描述
二、综合题
16.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办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如下表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中俄《 A 》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 B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中俄《 C 》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四:见下图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2)请将材料二的内容补充完整?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马关条约》中的哪一项具体内容 材料四反映的条约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试通过该条约中的一具体内容来说明。
(4)请给以上材料拟一个主题?
17.材料: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1)能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填“错误”; 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填“未涉及”。
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洋务运动产生。
②洋务派前期创办军事企业,后期创办民用企业。
③民用企业可以为军事企业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缓解清朝的财政紧张状况。
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功说明洋务运动实现了富国强兵。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②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③《马关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条约;④义和团运动,是反抗外国侵略的农民运动;因此研究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选项C指国共内战;选项D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进行掠夺;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与外国人在华企业投资总额迅速增长有关的内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此项规定促使了投资增长,改变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即以是资本输出为主,D项正确;赔偿白银只针对日本,主要影响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割让土地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的侵犯,排除B项;开放口岸的严重影响是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它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A符合题意。《时务报》的创办和宣传,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掌握“公车上书,它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一基本史实。
4.B
【详解】
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海军。可见引发题干中清政府变化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正确。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
5.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传播和普及西方思想,B项正确;裁撤冗官冗员、编制国家预算和兴办工矿企业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与西方科学技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符合题意;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属于军事方面的,B排除;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不是最能体现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内容,C排除;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不是洋务运动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
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故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8.C
【详解】
由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借助开办工厂,实现国家富强,以维护清政府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故选择C。
9.D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因为没有触及清朝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题文评论的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前提,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落后保守性。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创口贴”只是修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是洋务派的根本主张,而后证明洋务运动是救不了中国的,最终失败。对此漫画正确解读是洋务运动企图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不符合史实,可排除;选项C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选项D是洋务运动的结果,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11.B
【详解】
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A项;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项;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的依据在于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故选D;洋务运动的 “自强”“求富”的口号和洋务运动的结果不是上述说法的依据,排除A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C。故选D。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可知,该材料大意是不进行变法不能救中国,我不想做亡国的主人。结合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开始筹划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所以这句话来自光绪皇帝的上谕,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B
【详解】
根据材料“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项正确;《南京条约》中规定赔偿英国2100银元,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根据材料赔款的数量可知是《辛丑条约》,而不是《天津条约》,C项错误;根据材料“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信息可知,体现了《辛丑条约》,而不是《北京条约》,D项错误。
15.C
【详解】
根据“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知,日本人拍摄的黄海战役时的照片属于研究黄海大战的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AB项都是后人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项;民间留传下来的对黄海大战的描述通过口口相传,不一定准确,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战争: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改订条约》
(3)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主题: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依据材料一“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依据所学可知,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约44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因此表格应填: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改订条约》。
(3)
依据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摘自《马关条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据材料四图片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内容之一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给以上材料拟一个主题是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①未涉及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详解】
(1)①材料中的信息并未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即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洋务运动产生,因此是未涉及的;②根据材料中的“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从中可知洋务派前期创办军事企业,后期创办民用企业,所以是正确的;③根据材料中的“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可知民用企业可以为军事企业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缓解清朝的财政紧张状况,所以是正确的;④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影响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