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农业集体化
2.1921年前,苏俄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农产品的行为视为反革命。后来,这一情形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爆发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3.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如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 )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4.1929-1933年,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则是( )
A.新经济政策继续实行,经济迅速恢复
B.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C.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D.经济模式进一步扩大
5.192l年的一份档案里记录了苏俄实施某项政策后农村社会的反响,“好转”“支持”“改善”“满意”“信任”等词汇频频出现,农民暴乱和不满情绪迅速平息下来,他们开始自觉地扩大耕种面积,这项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全面社会保障制度 D.新经济政策
6.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生意,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 )
A.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 B.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D.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
7.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8.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其直接目的是( )
A.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D.加速实现工业化
9.1940年与1922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长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以上数据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作用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C.苏联模式的弊端 D.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0.“我们不得不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正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正在饱尝这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材料中“苦果“的根源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模式 C.斯大林模式 D.五年计划制度
11.下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此状况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联模式具有突出贡献
C.苏联工业发展缓慢 D.苏联经济发展失衡
12.到1925年,苏联共有股份制公司191家,其中国有股份制公司61家,私营公司34家,合作公司64家。这些公司的开办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
二、综合题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去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摧毁无数家园,其残酷性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下面是对一战及战后初期的世界的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1)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历史纵模】
材料二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国际新秩序?在新秩序中中国主权仍然被侵犯,请举例说明。
材料三 俄国新的统治者没有改造经济的计划,在内战过程中,他们进行快速的、无计划的国有化进程,实施一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1921年,随着红军对军事成果的巩固,俄国面临着一个更加困难的任务,重建自1914年以来一直处在战争状态的国家,于是就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他们在1921年前后分别面临什么样的任务? 1921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材料四 快速工业化运动是斯大林进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共产党领导的苏联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保护自己不受资本主义敌人的侵略。这样的政策需要快速建设重工业,比如钢铁、发电站、机床工业和拖拉机制造。斯大林通过一系列五年计划来组织工业化的实施。
——卡根、奥兹门特《西方的遗产》
(4)据材料四,归纳苏联实行“快速工业化运动”的原因。
【深思感悟】
(5)尽管大战已过去,但战争对国家的发展、世界格局仍有着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请你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政策。
——摘编自《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四:苏联全盘集体化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竟赛,一些地方用式力成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息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状况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列宁的政策”是指哪一政策 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应注意什么
1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动隋基——见证王朝的兴衰】
材料一: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水聚力量——赢取战争的胜利】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失利,华盛顿几乎失守。1862年,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林肯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各州的黑奴“永远获得自由”“可参加合众国军队”。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的革命积极性。在北方军队的每1000个士兵中,有421个工人,487个农民。南方有50万黑人逃离种植园,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奴隶主的10万军队,使南方在经济上濒于崩溃。不久,北方扭转了战争形势,并最终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据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第二版)
(2)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划分,材料二属于______(请在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口述史料三种类型中,选择正确答案,并将其对应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战争中人民群众对美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因水而变——调整策略,绝处逢生】
材料三: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苏联)米哈依尔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4)针对材料三中士兵的控诉,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政策起到了什么积极影响?
【水之感悟——人民就是江山】
材料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习近平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幅度提高,此示意图说明苏联实现了工业化,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B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导致其变化的原因不是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出售粮食和农产品,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1917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是在1918年到1920年间,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36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C
【详解】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导致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与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据所学知,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C项符合题意。斯大林当政后逐渐停止了新经济政策,193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斯大林模式在1936年形成,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192l年的一份档案里记录了苏俄实施某项政策后农村社会的反响”、“好转”“支持”“改善”“满意”“信任”等词汇频频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了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排除A;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从1929年开始推行,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6.B
【详解】
根据材料“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生意,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由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苏联的国民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众情绪对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排除A项;部分私人生意被关闭,而新经济政策并没有被取消,排除D项;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但并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排除C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一部分工作者的特征,不能反映出整个工人阶级队伍的觉悟,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国民经济的衰退,只能看出国家的损失,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这一现象会导致工业化目标难以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末,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流行,为恢复和发展经济,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因此,题干是新经济政策内容,目的是为恢复和发展经济,B项正确;改善工农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是斯大林之后几任领导人改革的目的,排除C项;加速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数据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作用是1921年实施的,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排除A项;经济增长不是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上述材料中“苦果”的根源是苏联模式。在斯大林时代,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工业,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计划之下,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了农业、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物资短缺,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属于根源。故选C。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是斯大林模式,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使军事工业畸形发展,民用工业落后,经济发展失衡,漫画就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材料是为了突出苏联模式的不足, 苏联轻工业而不是重工业发展缓慢, 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题干“国有股份制公司61家,私营公司34家,合作公司64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出现了国有股份制公司61家,私营公司34家,合作公司64家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是计划经济,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斯大林的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不是苏俄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1)不同意;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个军事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或《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维持)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境地。
(3)巩固军事成果;重建国家;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方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希望“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生产能力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任写两点即满分)
(5)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学生可持同意或者不同意两种观点,写出相应的理由即可。如:不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因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因为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
根据“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个新秩序极不巩固,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为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3)
根据材料三“1921年,随着红军对军事成果的巩固,俄国面临着一个更加困难的任务,重建自1914年以来一直处在战争状态的国家,于是就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在1921年前后分别面临的任务是巩固军事成果;重建国家;新经济政策“新”在实行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
根据材料四“快速工业化运动是斯大林进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可归纳出希望“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根据“共产党领导的苏联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保护自己不受资本主义敌人的侵略”可归纳出工业生产能力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5)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睛】
14.(1)俄国社会经济发展;1861年改革。
(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经政策为指令型,而列宁是想通过商品市场与货币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改革要依据国情。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1861年和1891年的棉花加工和冶铁的对比,可知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社会状况出现的原因是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并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政策”是指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三中“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可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是指令型经济政策,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市场与货币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根据1861年改革、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不同结果可知改革要依据国情进行。
15.(1)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2)②
(3)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加速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4)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1)
根据材料一“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2)
材料二叙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致过程,属于文献史料。
(3)
由“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各州的黑奴‘永远获得自由’‘可参加合众国军队’。……北方扭转了战争形势,并最终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可以看出,南北战争中人民群众对美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包括: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加速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三中士兵的控诉,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
综合上述材料,可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等角度总结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