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3精练精析:单元质量评估(2)(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粤教版必修3精练精析:单元质量评估(2)(粤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1 15: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估(二)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永葆常新(bǎo) 契机(qiè)
螺旋(luó) 数典忘祖(shǔ)
B.孜孜以求(zī) 衍生(yǎn)
萦绕(yǎo) 疾风劲草(jìnɡ)
C.蚊蚋(ruì) 缥缈(miāo)
迄今(qì) 鲜为人知(xiǎn)[21世纪教育网
D.窟窿(kū lonɡ) 奖券(quàn)
奢侈(chǐ) 感恩戴德(dài)
【解析】选D。A.“契”应读qì;B.“绕”应读rào;C.“缈”应读m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借贷 拭目以待 沧海一栗 原形
B.原型 振聋发聩 忠贞不渝 干燥
C.噪音 屈指可数 戛然而止 惊谔
D.图像 厉行节约 人影幢幢 照像
【解析】选B。A.栗—粟;C.谔—愕;D.照像—照相。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觉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____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A.遏制 次序 私自 B.遏制 秩序 擅自
C.遏止 秩序 擅自 D.遏止 次序 私自
【解析】选B。“遏制”意为制止,控制;“遏止”意为阻止。“次序”意为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秩序”意为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私自”指背着组织或有关的人,自己(做不合乎规章制度的事);“擅自”指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4.(2009·湖南卷)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21世纪教育网
C.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我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回忆而生。
【解析】选B。“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敏捷地完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A项“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C项“格格不入”意为有抵触,不投合。D项“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21世纪教育网
B.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会议要求,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等一系列工作。
C.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制作的“大家”栏目以人物访谈的形式,采访了我国一批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他们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D.有的考生在考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C。A项“唤起”“行为”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应在“建设”前加“做好”二字,以和“工作”搭配。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去掉“因为”。

6.第①段从哪些角度说明化学产品的使用情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区间在第①段。
参考答案:(1)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2)数量(逾200种);(3)用途(杀死生物体);(4)使用情况(打着数千种不同的商标出售)。
7.根据第②段内容说明使用化学药品的危害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2)进入生物链,杀死更多的生物;(3)留下剧毒物质,破坏土壤。
8.药物使用有何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大意的分析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
9.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控制大自然”的本质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态,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生物学和哲学。
21世纪教育网
10.作者在第一段里说德国的“始祖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鸟”,但在第四、五段里又说“‘中华孔子鸟’是第一只鸟”,你如何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文中的重要句子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两个句子处在两个不同的具体语境下,是从这两种鸟所处的进化史的不同阶段和所具有的不同生物特征角度来说的,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上下文。
参考答案:德国的“始祖鸟”嘴内长有牙齿,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性质的鸟,已经具备了鸟的许多特征,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鸟”;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但比始祖鸟显得进步,没有牙齿,只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尽管孔子鸟还是进化初期的鸟,但是真正的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是第一只能飞翔的鸟。
11.请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从拟题的角度考查对文意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遵循拟题的原则,还要分析以此为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中国专家“复活”世界上最早的鸟这个标题贴切、醒目、有新鲜感,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使读者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文章内容,给人以启发,加强对文章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2.赵成文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是怎样“复活”中华孔子鸟的?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阅读,通篇把握;根据题目,找全要点;删繁就简,合理呈现。
参考答案:赵成文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对中华孔子鸟进行多方考证、研究,然后第一次将古人复原技术“移植”到古代生灵上,复原了孔子鸟图形。
①根据孔子鸟化石的情况,画出孔子鸟的平面图。21世纪教育网
②通过仪器,测量出孔子鸟身体各部位比例关系,进一步画出骨骼结构图。
③大量的文字分析,不仅要描绘现象,说明哪些是孔子鸟固有的身体结构,哪些是在化石形成中造成的变形,还要阐述导致现象的原因。
④利用警星CCK软件,将中华孔子鸟复原基础图形进一步精细化。
三、语言运用(15分)
1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来说明网络积极的正面的作用。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5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把裹挟风沙的尖刀,会刮蚀我们美丽的心田;又是一道污浊的水流,会浸黑我们思想的堤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解答时要注意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和题干的要求。
答案:它既是一片缀满奇珍的天空 能激发我们创造的激情 又是一泓漫溢的春水 能滋养我们瑰丽的生命
14.(2009·惠州高一检测)请为下面一则消息拟定标题。(不超过20字)(5分)
据国家海洋局最新公布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开展主要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渤海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总投资估算400亿元人民币。
渤海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专家指出,渤海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到了再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死海”的程度。据2008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显示,渤海仅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的2.6%,但每年全国40%的直接排海污水排入了渤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消息的特征,首段一般会概括介绍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提取其主要内容,组织成一个简洁的句子即可。还要注意“不超过20字”的要求。
答案:我国将投资400亿元人民币治理渤海污染。
15.(2009·山东卷)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5分)21世纪教育网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需注意画面细节。
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女子正在接水,水龙头开到最大,流出的几滴水呈“SOS”状。
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
[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