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两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
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引进占城稻 B.发明指南针 C.设置市舶司 D.开设“榷场”
3.根据《隋书》《元和郡县图志》等书所列隋、唐开元、唐元和时,南方、北方主要州郡的户数,说明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这些信息主要反映了( )
A.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南方经济一贯发达 D.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4.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体现了( )
A.陆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 B.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
C.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 D.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
5.北宋时,城市人口剧增,“坊”“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货币的使用变得频繁,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反映出北宋( )
A.经济重心的转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印刷技术得到提高 D.城市化进程已完成
6.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看到的是
A.东京郊外有规模宏大的船坞
B.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D.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7.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 )
A.南方 B.北方 C.沿海 D.西部
8.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蘇”,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9.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 )
A.手工业兴盛 B.商业贸易繁荣 C.对外贸易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10.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衢大街也要侵占,以至到宋徽宗时官府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城市商业日益繁盛 B.乡村出现了草市 C.各族政权交流频繁 D.经济重心已南移
11.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财富增长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关系融洽 D.宋代社会气象万千
12.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综合题
13.海外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
(1)唐玄宗时,去往材料一图中1所代表国家的高僧是谁?他东渡后主持修建了哪一建筑?
(2)唐太宗时,去往材料一图中2所代表国家的高僧是谁?他为中国的哪一宗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后来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记录了一本书,书名是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两个地方?政府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宋时期我国对外政策是什么?对我们当今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14.材料解析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闻名天下的“粮仓”在哪里?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新的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3)我国古代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15.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节选自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大意:江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人民重视农业发展,只要有一年获得丰收,几个郡的人都不会挨饿)
——节选自南朝《宋书》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大意:北方人民在南方避难,南方人民至今保留晋朝时期的方言。)
——【唐】张籍《永嘉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说明材料二中②和③两个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国家的赋税收入主要依靠南方,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排除A项;西晋时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B项;玉米、花生在明朝时才引进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C项正确;引进占城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发明指南针是科技发达的表现,排除B项;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材料”南方北方主要州那的户数“”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在古代,户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这说明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在南移。D项正确;材料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北方社会是否不稳定,更不能说明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排除A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只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并非材料中南方人口上升,而北方人口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因此南方经济一贯发达的描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擦了没有强调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排除C项;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没有体现“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市坊界限被打破,而通行的货币铜钱,体重值小,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B项正确;材料没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印刷技术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已完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造船业发展,东京郊外有规模宏大的船坞,A符合题意。辛弃疾是南宋词人,B不符合题意。京剧形成于清朝时期,C不符合题意。宋朝时期,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B
【详解】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北方,B项正确;南宋后,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到南宋时,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故D符合题意;汉朝时,南方经济还没有充分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到隋朝,南方经济正在很快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详解】
“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对外贸易发展。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衢大街也要侵占”可得出,宋代商铺林立,越来越多,反映城市商业日益繁盛,A项正确;乡村出现了草市,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各族政权交流频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经济重心已南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B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不能说明北方财富增长与否,排除A项;南北方户数的变化不能反映民族关系是否融洽,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宋代社会气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市舶管理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也反映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与中央和地方分权无关,排除A项;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而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指两宋之间的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变法,而是强调市舶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1)鉴真 唐招提寺
(2)玄奘佛《大唐西域记》
(3)广州泉州市舶司
(4)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1)
754 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图中1所代表国家的高僧是鉴真;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后东渡后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2)
贞观初年,玄奘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因此,第一小问,唐太宗时,去往材料一图中2所代表国家的高僧是玄奘;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玄奘西游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可知,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贸易。
【点睛】
14.(1)苏州和湖州;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棉纺织业。
(3)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
(1)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闻名天下的“粮仓”在苏州和湖州;由“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可知”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
根据材料“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因此新的手工业”指的是棉纺织业。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这种变化是在南宋结束的。
【点睛】
15.(1)变化:①由地广人稀、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匮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的地方;②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②唐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一批人口被迫南迁;③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发南迁。
(3)变化:元朝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元朝运河进一步东移)。(意思相近即可)原因: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4)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政权重视生产;④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⑤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原著民的共同辛勤劳动。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地区发生的变化有由地广人稀、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匮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的地方;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材料二中②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唐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一批人口被迫南迁。材料二中③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发南迁。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的变化是元朝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元朝运河进一步东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权重视生产;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原著民的共同辛勤劳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