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0年,日本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历史上,为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是
A.鉴真东渡 B.崔致远入唐求学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遣唐使到中国
2.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
A.安史之乱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3.朝鲜的《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唐朝法律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周边国家完全采用了唐朝法律
4.下图是小强搜集到的图片,由此判断,他正在研究的历史课题是
A.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B.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关系
C.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 D.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流
5.贞元四年(788年),新罗也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这一内容显示新罗受到唐朝影响的领域是( )
A.唐诗 B.历算 C.天文 D.科举制
6.由玄奘口述,经他的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马可·波罗行记》
7.“在这个7世纪中我们看到了罗马诸皇帝的兴衰始末……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当时的( )
A.秦朝人 B.汉朝人
C.隋朝人 D.唐朝人
8.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僧,曾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张骞 B.甘英 C.鉴真 D.玄奘
9.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观察下图可知,这是哪一国家与唐朝频繁交往的有关记载( )
A.新罗
B.日本
C.印度
D.大食
10.2020年,当中国人民正在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中国人民收到了一批来自日本的捐助物资,上面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捐助者说:“1300年前,日本有群人携带着这样的诗句去了中国,1300年后的今天,他们想把与古人相通的情感寄托在一副副口罩中。”请问,1300年前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日本来到中国唐朝的这群人被称为( )
A.留学生 B.留学僧 C.使者 D.遣唐使
11.下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盗式殖民掠夺 B.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C.传播日本先进的科技 D.开展正常的贸易活动
12.“唐朝时阿拉伯旅行家麦斯欧迪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材料反映的是唐朝
A.人口迅速增长 B.中外交流频繁
C.来华贸易增长 D.民族交融增强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7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呈现出无比繁荣昌盛的形象。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三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所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得真经,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玄宗统治期间,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根据中国唐朝寺院建筑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日本。在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董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时,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______嫁给他?
(2)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什么?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3)______经过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4)朝鲜半岛的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选拔官吏?
(5)贞观初年,哪位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把天竺译为什么?
(6)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写成了什么书?如何评价这本书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2020年,日本捐赠给湖北的抗疫物资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可知这句话来源于12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且与扬州有关的一段佳话,据此判断这段佳话是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A项正确;崔致远是朝鲜人,排除B项;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最后到欧洲,排除C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政治制度等,不符合“弘扬佛法”,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唐太宗派玄奘西游印度,研究佛经,回来后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西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西游与唐玄宗无关,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3.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朝鲜和日本的法律均取法与唐律,说明唐朝法律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C项正确;题干只提及朝鲜和日本的法律取法于唐朝,不能说明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唐律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以唐律为蓝本帮你说明周边国家完全采用了唐朝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唐招提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建立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罗设“读书出身科”,是当时唐朝进士科的变种,体现了唐朝科举制对新罗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主考科目、读书出身科”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一大特点,这不是唐诗、 历算、 天文,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排除C项;《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7世纪是中国唐朝时期;因此韦尔斯《世界史纲》)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当时的唐朝人。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时间“7世纪中”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D。
8.D
【详解】
根据“天竺”、“《大唐西域记》”等信息可知“他”指的是西游天竺的唐朝高僧玄奘,D项正确;张骞和甘英不是唐朝高僧,排除AB项;鉴真是东渡日本,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强盛以后,经常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效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还引进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许多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制度,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及制度。D项正确;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留学生、留学僧、使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B项正确;日本僧人入唐不属于海盗殖民掠夺,而是友好交往,排除A项;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是为了学习唐朝文化,而不是传播日本先进科技,排除C项;留学僧与贸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结合所学知识,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反映的是外国人,广府城外国人数有20多万,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广泛,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唐朝人口迅速增长、来华贸易增长、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玄奘、鉴真。
(4)繁荣与开放。
【详解】
(1)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754 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玄奘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交流。
(4)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14.(1)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2)观点: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论述: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1)
依据材料“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材料中列举的“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取得真经”等事例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包容开放,范围广大,双向交流。
(2)
阅读材料内容可知这则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唐朝开放而活跃的对外交流史实,因此可以提炼出“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这个观点。
论述时可采用材料中列举的“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得真经,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玄宗统治期间,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也可补充唐朝与新罗的关系,如,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大批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商人也来中国经商,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流传。以上事例列举后,可得出在盛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点睛】
15.(1)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2)遣唐使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鉴真
(4)科举制
(5)玄奘 印度
(6)《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得出①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得出②文成公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得出遣唐使。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得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经过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得出鉴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的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得出科举制。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得出玄奘。玄奘把天竺译为印度,得出印度。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得出《大唐西域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得出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