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失去电子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同种电荷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
2.在下面电学中的几个小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将气球在小女孩头发上摩擦后,小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是因为气球带电,头发也带了电
B.乙图,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另一根橡胶棒,它们相互排斥说明另一根橡胶棒不带电
C.丙图,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接触两验电器金属球时,金属棒中正电荷从a向b定向移动
D.丁图,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向玻璃棒靠近,说明吸管一定带负电
3.如图,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按触验电器金属球,两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后的毛皮不带电
B.两金属箔带上正电荷
C.验电器不能检验出橡胶棒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
D.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橡胶棒带了电
4.下列现象中,与摩擦起电现象无关的是( )
A.干燥的冬天头发越梳越蓬松 B.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C.交通运输中用铁桶装运汽油 D.电风扇的扇叶上会有一层灰尘
5.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选择材料的主要因素。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
A.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B.用塑料做电源插座外壳
C.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 D.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
6.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b后,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荷
B.丝绸与玻璃棒a摩擦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电荷
C.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时,金属箔都带正电荷
D.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时,金属箔都带负电荷
7.下列选项中,属于利用静电的是( )
A.楼顶的避雷针 B.危险品运输车底的铁链
C.静电喷漆 D.印染车间保持一定的湿度
8.假如自然界存在第三种电荷,且遵循已有的电荷间的作用规律。a b c三个轻质小球分别带正电荷 负电荷和第三种电荷,均用绝缘细线竖直悬挂,相互靠近但始终不接触,三个小球的最终状态可能为( )
A. B. C. D.
9.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A箔片张开,验电器B不带电,再用带绝缘柄的金属导体棒连接A、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接触后,A的箔片带正电,B的箔片带负电
B.连接的瞬间正电荷从A向B移动
C.金属杆中瞬间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B到A
D.接触后B验电器箔片张开,A验电器箔片闭合
10.如图所示,老师正在演示“静电章鱼”实验,她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将塑料丝抛在塑料管上方,塑料丝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对该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塑料丝和塑料管带电是因为摩擦创造了电荷
B.毛皮和塑料管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塑料丝和塑料管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11.小猫在玩耍气球,过一段时间后,气球就“粘”在小猫身上,如图所示,关于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小猫和气球摩擦创造了电荷
B.小猫和气球可能带同种电荷
C.气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小猫身上
D.小猫和气球可能带异种电荷
12.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
B.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
二、填空题
1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电;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_____种电荷相互排斥.
1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当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因为带上______而张开(填“正电荷”或“负电荷”)。
15.如图所示,将塑料撕成丝状,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和PVC(塑料)管,然后将丝状塑料放在PVC管上方,丝状塑料就会悬在空中,形状像章鱼——静电章鱼。它的形成原因是塑料和PVC管分别带上了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毛皮和塑料摩擦过程中,电子从毛皮转移到塑料,摩擦后的塑料带______电荷。
16.小明用气球做了以下三个实验。如图-1,吹风机在工作时,吹风口能“吸”住气球,是利用了气球上放空气流速大,压强______。如图-2,气球放在热水烫过的玻璃瓶口,过一会在______的作用下被“吸”入瓶中。如图-3,在头发上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水流偏离竖直方向,是因为该气球带了______,对细水流产生了吸引力。
三、综合题
17.陶瓷、橡胶、汽油、玻璃、碳笔、铝等物质,其中属于导体的是 __________,选出两种你最熟悉的物质做电工材料,说明它的用途.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所示的装置,是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自制的一台静电发动机。他们将两个塑料杯的外面都包裹一层铝箔,将两个杯子套在一起并在外面再套一个塑料杯,制作成简易电容杯。再将一个塑料杯周围均匀的贴上铝箔条,用笔尖在塑料杯顶端顶出个凹坑,制成转杯。用笔将转杯支撑在底座上,然后将电容杯中接出的一个铝箔条与转杯一侧的铝箔条接触,用塑料吸管做支架,固定一个铝箔条并使其与转杯的另一侧接触。静电发动机就制作完成,同学们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将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重复几次后,便观察到转杯转动了起来。
(1)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支架和底座的材料都应选择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其带________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可将电荷传到转杯的铝箔细条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在_________的作用下,转杯就旋转了起来。
19.请阅读《古代对电的认识》,回答问题
古代对电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__________.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__,所以仍保持原样.(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3)“随梳”是指(头发)随着梳子(飘起),“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二者带上_____电荷而相互吸引.(选填“同种”或“异种)”
20.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当小军在“探索与发现A厅”看到自己的同学在静电台上“怒发冲冠”时,感到非常惊奇,他特别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参观回来后他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图中A为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正电球体,B为用绝缘丝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小军先后将小球B悬吊在距离A球距离不同的P1、P2、P3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他在科技馆所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2)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21.经科学研究发现,两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q2,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远大于小球的直径)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其中常量k= 9×109N m2/C2.
(1)如图,将甲、乙两个带电小球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若甲球带正电荷、乙球带负电荷,则它们距离很近时,两球将相互__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
(2)如图,为了使这两个小球在原来的位置静止,沿着甲、乙两球的球心连线方向,在乙球的右边某位置放上一个电荷量为q3的小球丙,此时恰好使得三球均保持静止,则丙球应该带电荷________(选填“正”、“负”).已知q2:q3=1:9则r:r′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摩擦起电是实质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子。如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子,故A错误;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B错误;
C.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C正确;
D.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验电器后自由电子由橡胶棒转移到金属球再转移到箔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金属球转移,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头发、气球分别带等量的异种电荷,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小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故A正确;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用带负电,与另一根橡胶棒相互排斥,说明另一根橡胶棒带同种电荷,即带负电,故B错误;
C.a带正电(缺少电子)、b不带电(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b的自由电子向a定向移动,而金属棒中正电荷不能移动,故C错误;
D.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用丝调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向玻璃棒靠近,说明吸管带负电或不带电,故D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按触验电器金属球,两金属箔张开,说明摩擦后的毛皮带电,故A错误;
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所以两金属箔带上负电荷。故B错误;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金属箔分开。故验电器不能检验出橡胶棒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故C正确;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A.干净的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带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是摩擦起电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是固态小颗粒受重力作用的结果,与摩擦起电无关,故B符合题意;
C.在运输过程中油与罐体之间摩擦会带电,放电现象会引发火灾,所以要用铁桶装汽油,可以及时导走静电,故C不符合题意;
D.电风扇转久了,扇叶上容易附着灰尘;是由于扇叶与空气摩擦起电,带电的扇叶吸引轻小的灰尘,是摩擦起电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
A.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A不合题意;
B.用塑料做电源插座的外壳是利用了塑料是绝缘体,故B不合题意;
C.用橡胶做汽车轮胎材料是利用橡胶耐磨的特性和良好的弹性,故C不合题意;
D.用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滚落的“石头”是利用了塑料泡沫的密度小,质量轻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
A.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A错误;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在摩擦起电中并没有创造电荷,故B错误;
CD.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a和金属球b接触时,金属球b和两片金属箔均带上和a相同种电荷,即正电荷,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A.当打雷的时候,由于静电的感应,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积累了很多的静电,容易导致雷击事故,所以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安装避雷针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属于静电防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危险品运输车在运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静电,用铁链接地可以将静电导走,属于静电的防止,故B不符合题意;
C.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故C符合题意;
D.印染车间产生大量静电,由于有一定的湿度,能及时导走,是防止静电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
a b c三个轻质小球分别带正电荷 负电荷和第三种电荷,则三个小球之间均为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个轻质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
A.a b c三个小球相互吸引,故A符合题意;
B.a、b相互排斥,b、c相互吸引,故B不符合题意;
C.a b c相互排斥,故C不符合题意;
D.a、c相互吸引,b、c相互排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验电器A后,验电器A会带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导体棒连接A、B,原先不带电的验电器B会与A带同种电荷即正电,故A错误;
BC.A带正电,B不带电,A由于缺电子会从B上夺得电子,所以B验电器上的自由电子向验电器A上转移,正电荷没有发生移动,故B错误,C正确;
D.接触后B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而张开,A验电器由于得到B的电子其正电荷量减少,但俩金属箔片依然带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而张开,但张角比连接前小,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毛皮和塑料丝以及毛皮与塑料管之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毛皮和塑料管摩擦,它们之间存在得失电子的现象,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所以毛皮和塑料管摩擦后带上了异种电荷,故B错误;
C.将塑料丝抛在塑料管上方,塑料丝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C正确;
D.塑料丝和塑料管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A.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方法将正负电荷分开,即得失电子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D.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由于电子带负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所以小猫和气球只可能带异种电荷,故B错误,D正确;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方法将正负电荷分开,即得失电子的过程,电子带负电,在原子内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不会发生转移。故C错误。
故选D。
12.A
【详解】
A.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故A正确;
B.人是导体。若小勺也是导体,则小勺带的电荷会通过人体导入大地,则胡椒粉不会被吸到勺子上,故塑料小勺一定是绝缘体,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所以塑料小勺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故C错误;
D.塑料小勺和毛料布在摩擦的过程中,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13. 正 同
【详解】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
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金属球上夺得电子,使金属球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金属球通过金属杆和两片金属箔相连接,故两片金属箔也带正电.
14.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负电荷
【详解】
[1]验电器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排斥,金属箔会张开,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它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多余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则验电器也带上负电,即验电器的金属球和两个金属箔片上都带上了负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其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
15. 同种 负##—
【详解】
[1]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和PVC(塑料)管,使丝状塑料和PVC(塑料)管都带上了电,且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规律可知,塑料和PVC管都带上了同种电荷。
[2]电子带负电,电子从毛皮转移到塑料,塑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16. 小 大气压(强) 电(荷)
【详解】
[1]气球上放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与重力平衡,故可以被吸住。
[2] 气球放在热水烫过的玻璃瓶口,热水变冷,玻璃瓶内的气体温度变低,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吸引住了。
[3]在头发上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水流偏离竖直方向,是因为该气球带了电荷,吸引轻小物体。
17. 碳笔、铝 铝做导线 橡胶做导线的绝缘皮
【详解】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陶瓷、橡胶、汽油、玻璃、炭笔、铝等物质中,陶瓷、橡胶、汽油、玻璃都是很好的绝缘体;绝缘体中的橡胶,常用在电线的外包装上,用来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在同等情况下,铝的电阻较小,常用做输电导线;
故答案为(1). 碳笔、铝 (2). 铝做导线 (3). 橡胶做导线的绝缘皮
【点睛】此题考查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为导体,哪些物体为绝缘体,属于识记的内容,比较简单;还要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
18. 绝缘体 负 排斥 排斥力
【详解】
(1)[1]为了防止铝箔上的电荷转移到支架和底座上,所以支架和底座的材料都应选择绝缘体。
(2)[2][3][4]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橡胶棒的电荷传到转杯的铝箔细条片上,此时铝箔细条片和橡胶棒带有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排斥力的作用下,转杯就旋转了起来。
19. 摩擦起电 导体 绝缘体 异种
【详解】
(1)[1]由于摩擦使物体的电荷发生转移而带电的现象称之为摩擦起电;
(2)[2][3]金属均属于导体,干木头属于绝缘体;
(3)[4]由于头发隧梳子飘起,则梳子与头发之间相互吸引,故二者应带上异种电荷.
20.(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力造成的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吗?
【详解】
答:(1)在重力的作用下应该在竖直方向上静止,向右偏转,说明其受到了向右的力,由于小球与物体A都带正电,所以其向右偏转是由于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力造成的。
(2)随着小球距离带电体A的距离在增大,发现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偏转的角度在减小,即其受到的作用力在减小,由此可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故可以提出科学问题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吗?
21. 靠近 正 1:2
【详解】
(1)[1]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知,甲、乙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两球将相互靠近;
(2)[2]由于甲、乙相互吸引,则为保证三球均保持静止,则甲、丙应相互排斥,乙、丙相互吸引,则由电荷间相互作用可知,丙带正电;
[3]由于甲保持静止,则甲所受合力为0N,由分析可知,乙对甲产生向右的吸引力,丙对甲产生向左的排斥力,故由可得:
由于q2:q3=1:9,则解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