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一、单选题
1.小华在学习元电荷(e=1.6×10-19C)知识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据中的( )
A.4.4×10-19C B.4.6×10-19C C.4.8×10-19C D.5.0×10-19C
2.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
A.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3.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
4.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铁钉
C.普通验电器不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
D.摩擦起电是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5.已知元电荷的电量为e=1.6×10-19C,则不带电的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后带10-8C的负电荷,这些电荷的电子数目约为( )
A.6×109个 B.6×1010个 C.6×1011个 D.6×1012个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7.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用毛皮摩擦过的PVC管靠近一细水流,发现细水流向靠近PVC管的方向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可以创造更多电荷
B.下雨天,实验效果会更明显
C.PVC管所带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代替本实验的PVC管,细水流会向远离玻璃棒的方向偏转
8.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9.人类对电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关于验电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B.验电器可以直接检验物体所带的是哪种电荷
C.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少
D.验电器上的金属球与带电体接触,使两片金属箔带上异种电荷而张开
10.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B.感应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C.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D.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所以电荷不守恒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元电荷就是原子核带的电荷量
C.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测得的
D.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电荷量的正负表示大小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4.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一个质子 B.元电荷就是一个电子
C.元电荷就是一个一价离子 D.元电荷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15.把一个带负电的金属小球A跟同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负电荷,这从本质上看是因为( )
A.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B.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C.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D.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二、填空题
16.小明用气球做了以下三个实验。如图1,吹风机在工作时,吹风口能“吸”住气球,是利用了气球上放空气流速大,压强_______。如图2,气球放在热水烫过的玻璃瓶口,过一会在________的作用下被“吸”入瓶中。如图3,在头发上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水流偏离竖直方向,是因为该气球带了________,对细水流产生了吸引力。
17.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同样的但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________球上的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转移到了_______球上。
18.1752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_做了一次风筝实验,证明________所获电的性质和天空中的闪电是同样的。
三、解答题
19.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并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都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把C移近导体A后,用手摸一下B导体,观察到什么现象?
20.如图所示,大球A原来的电荷量为Q,小球B原来不带电,现在让小球与大球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小球获得的电荷量为q;现给大球A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为Q,再次让小球接触大球,每次都给大球补充到电荷量为Q,问:经过反复足够多次接触后,小球的带电荷量为多少?
21.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
(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
(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
(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22.在天气干燥的季节,脱掉外衣后再去摸金属门把手时,常常会被电一下。这是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A.4.4×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A错误;
B.4.6×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B错误;
C.4.8×10-19 C是1.60×10-19C的3倍,C正确;
D.5.0×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感应会带上负电荷和金属箔由于感应会带上正电荷,而整个验电器不带电。所以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A.因为
比值为整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
比值为整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
比值不为整数,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
比值为整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使微观带电粒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无法吸引铁钉,故B错误;
C.普通验电器只能通过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大小直接检测物体带电荷的多少,不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电荷,若要检测物体带有何种电荷,除了待测带电体外还需要准备已知电性的带电体,而这样做显然不符合题目中“直接”检测的要求,故C正确;
D.摩擦起电是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不能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梳子所带电荷的电子数目为
故选B。
6.D
【详解】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属于摩擦起电,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属于摩擦起电,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属于摩擦起电,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因为被磁化了,不是摩擦起电,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A.摩擦只能转移电荷,不能够创造电荷,A错误;
B.下雨天,对细水流的偏转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实验效果会不明显,B错误;
C.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一定为元电荷的整数倍,C正确;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会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PVC管带负电,虽然二者带电种类不同,但细水流依旧会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金属导体中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D.若带电体与验电器上的金属球接触,电荷转移到验电器后会使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故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A正确,D错误;
B.验电器无法直接检验物体所带的是哪种电荷,B错误;
C.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多,C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则乙带负电,若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由于丙物体带电,且带负电,则乙也一定带负电,大小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A
【详解】
AB.无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接触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过程,故A正确,B错误;
C.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来不同,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得到电子,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所以玻璃棒和毛皮摩擦会带正电,但不是和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故C错误;
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电荷不会消失,故D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A正确;
B. 元电荷就是最小的电荷量,B错误;
C. 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C错误;
D. 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电荷量的正负不表示大小,D错误。
故选A。
13.B
【详解】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故选B。
14.D
【详解】
A.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质子,A错误;
B.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电子,B错误;
C.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一个一价离子,C错误;
D.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D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
AD.金属上正电荷只做无规则的热振动,不能发生移动,更不可能从一个球移动到另一个球,故AD错误;
BC.球原来不带电,与球接触后,由于B球上正电荷对电子的吸引,电子从A球转移到B球上,原来中性的球就带负电,所以带负电是由于A球上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的缘故,故C正确,B错误;
故选C。
16. 小 大气压(强) 电(荷)
【详解】
[1]如图1,吹风机在工作时,吹风口能“吸”住气球,是利用了气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2]如图2,气球放在热水烫过的玻璃瓶口,过一会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入瓶中。
[3]如图3,在头发上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水流偏离竖直方向,是因为该气球带了电(荷),对细水流产生了吸引力。
17. B 负 A
【详解】
[1][2][3].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同样的但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B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A球上。
18. 富兰克林 摩擦
考查物理学史。
【详解】
(1)[1]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风筝实验;[2]证明摩擦所获电的性质和天空中的闪电是同样的。
19.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金属箔片闭合
【详解】
用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导体A,发生静电感应现象,小球C将把导体远端的负电荷吸引到近端,故可以观察到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用手摸B,则大地与导体相连,在C和A的作用下大地的自由电子流向B,中和了B导体的正电,故可以观察到B上金属箔片闭合。
20.
【详解】
由于两个球的形状和大小不等,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两球的电荷量分配比例不是1∶1,但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两者的电荷量关系可知,此比例为(Q-q)∶q,经过多次接触后,从大球上迁移到小球上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最终将为零,设最终B球带电荷量为q′,则有
解得q′=
21.(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详解】
(1)使A、B都带等量正电有两种方法: ①将C先与A(或B)接触,然后移走C,将AB接触后再分开,则AB将都带等量正电;②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后再用手摸一下B,则B所带的负电荷就被中和,再把A与B接触后再分开,A和B就带等量正电荷。
(2)使A、B都带等量负电有两种方法: ①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再用手摸一下A或B,则A所带的正电荷就被中和,而B端的负电荷不变,移去C以后再把A与B分开,则A和B就带等量负电荷;②A、B导体彼此接触,将带正电的C移近B,则由静电感应可知,B端会感应出负电,则A端出现正电荷;将AB分开后将C移走,A带正电,B带负电,然后将A接地,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将中和A带的正电荷,再断开A的接地,将A与B接触后分开,则AB将都带等量负电。
(3)让A与B接触,将导体C靠近A端,则由静电感应可知,A端会感应出负电,则B端出现正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则A端带负电,B端带等量的正电,然后将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22.见解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脱掉外衣时,出现摩擦起电现象,当伸手去摸金属门把手,使产生的大量静电导走,从而出现放电现象,所以感觉被“电”了一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