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23:5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是在
A.东汉后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后期 D.北朝后期
2.“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是出自下列哪一次战役(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被打破 B.北方战争连绵不绝
C.国外粮食作物的引入 D.民族融合程度加深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不包括
A.国家大一统 B.民族融合 C.战乱频繁 D.政权分立
5.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曹操 B.晋武帝 C.苻坚 D.孝文帝
6.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图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
1.迁都城 2.讲汉话 3.改汉姓 4.联汉姻 5.穿汉服
A.游牧民族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佛教的传播 D.淝水之战
7.《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朝代叙史”部分:……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①;宋齐继,②;为南朝,都金陵③,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北元魏②迄两晋③梁陈承 B.①梁陈承②北元魏③迄两晋
C.①迄两晋②梁陈承③北元魏 D.①迄两晋②北元魏③梁陈承
8.唐朝诗人元稹的《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种现象与下面哪件事最相似(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开科举 C.玄奘西行 D.安史之乱
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0.当我们读到“风声鹤喉”、“草木皆兵”“东山再起”这些成语时,我们就会想起哪场战争(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下表所示是历史上某位皇帝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部分措施的历史意义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2.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来历有关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较多,结合所学,找出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牧野之战 ⑤官渡之战 ⑥赤壁之战 ⑦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⑥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14.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使用汉语 C.改穿汉服 D.与汉族通婚
15.某同学正在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笔记,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请帮他选出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1)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他在哪一年进行了变法?
(2)简述“商君”变法的作用。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3)材料二提及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改革?材料中体现的是这次改革的哪项措施?
(4)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7.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两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朝后期,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趋势,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交融局面的出现,D项正确;东汉后期军阀割据、西晋后期五胡内迁,但并没有出现北方各民族大交融的局面,排除AB两项;东晋地处南方,与题干北方地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D
【详解】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符合题意;ABC项战役与“草木皆兵”无关,排除。故选择D。
3.D
【详解】
馒头、炸油饼、胡饼等少数民族食品深受内地人喜爱,体现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程度的加深,D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被打破是隋唐时期,排除A项;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民族融合的加深,不是因为北方战争连绵不绝,排除B项;此时没有引入国外粮食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战乱频繁,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高潮。选项A国家统一是错误表述,符合题意;选项BCD是这一时期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实现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因此,材料中“他”是指孝文帝,D项正确;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参与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排除A项;晋武帝是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排除B项;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的国君,参与淝水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淝水之战,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了三国;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政权,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金陵,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西魏被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取代,东魏被高洋建立的北齐取代。所以①处应是迄两晋,②处应是梁陈承,③处应是北元魏,C项正确;①处应是迄两晋,排除A项;②处应是梁陈承,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中胡妆、胡音、胡乐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一些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开科举、玄奘西行、安史之乱均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司马炎废掉魏国皇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亡,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后来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是夏朝、商朝和周朝,排除A项;秦汉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东汉政权,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周的两个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集80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 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不当等因素,前秦军队被8万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打败,留下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进行争夺北方统治的战役,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著名战役,留下了“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典故,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中“1.禁胡语、胡服;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在题干中未体现,故A、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时还未实现南北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时期,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故这些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破釜沉舟与此战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因此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③⑤⑥⑦ 。B项正确;①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不符合题意;②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不符合题意; ④牧野之战,是指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所以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迁都洛阳,A项正确;使用汉语、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措施是最能体现民族融合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商鞅;公元前356年。
(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1)
依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
变法时间: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实行变法。
(2)
变法作用:依据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改革:依据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依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中诏令规定的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4)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从国家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取得良好的效果,据此可知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的过程中与大臣们斗智斗勇,商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导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据此可以看出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必然要经历艰难曲折。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从相似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7.(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如“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聪明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了迁都洛阳,实行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等现象,从中任举两例即可。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民族融合这一时代特征外,另一特征是政权的分立。
(4)
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从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聪明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