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09 23: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3 比热容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可能发生改变
C.内能越大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也越多
D.升温多的物体比升温少的物体内能增加的多
2.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度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像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物质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物质的末温度高,比热容大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的末温度低,比热容大
3.已知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煤油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B.水和砂石放出相等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多
C.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热量,煤油温度升高得较多
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放出热量,其内能和温度都一定降低
B.热量都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一杯水倒出一半, 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D.冰在熔化过程中,其内能增加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5.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2kg,丙物体质量为1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所示,则(  )
A.甲的比热容为3000J/(kg·℃)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乙和丙的比热容相等
D.吸收相同热量,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丙
6.2021年11月7日,全国气温大幅下升,北方有的地方下起了大雪,在北方冬天常用热水向千家万户供暖,用水供暖,主是是利用了(  )
A.质量大 B.密度小
C.比热容大 D.凝固点高
7.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
A.较高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好的导电性
8.“辣椒炒肉”是广水一道传统美食,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的改变是通过做功实现的
B.使用铁锅炒制,主要是利用铁的比热容大
C.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D.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
9.成都正以新发展理念创建公园城市,让市民可以出门见绿意,抬头望雪山。对下列美好生活场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天,蒲江品茗春茶暖;热茶暖手,是通过做功改变手的内能
B.夏天,龙泉戏水浸心凉;水比岸边石头凉,说明水的比热容小
C.秋天,新都赏桂满城香;花香袭人,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D.冬天,郫都望雪西岭上;山顶积雪常年不化,积雪的内能为零
10.关于热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唯一途径 B.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 D.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二、填空题
11.干泥土的比热容是0.84×103______,其意义是______。
12.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线如图所示,则图线a的比热容 _____(填“大”或“小”),它是 _____的温度变化图像,他们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吸收的热量多。
13.如图所示,发动机采用循环流动的水来进行冷却,主要是利用水的______较大的性质,已知该发动机水箱中装有水的质量为4kg,刚开始工作时水的初温为25℃,在冷却过程中水吸收了1.008×106J的热量,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发动机的内能,水的温度升高到______℃。[c水=4.2×103J/(kg·℃)]
14.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若质量为2kg的水结成冰,它的比热容将 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这些水的温度从10℃升高50℃,水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___J。
15.甲、乙两个实心铁球,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是乙升高的温度的______倍;若将甲球切去一半,则剩下一半铁的比热容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综合题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A.逐渐升高 逐渐降低 先升高后降低 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
(3)由表格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17.汽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汽车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请你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小轿车前方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的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
(2)冬天,小明的父亲开车行驶在路上,不一会儿汽车挡风玻璃的内侧出现了一层“白雾”,为了 尽快消除“白雾”,你认为应该开启空调的_______ (填“冷”或“热”)风.从而加快水的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
(3)我们经常会发现城市的几乎每个交通路口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 “凸透镜”或“凹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放大镜”)相似,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成像会越来越小是因为车辆行驶离摄像头越来越_______ (选填“远”或“近”).
(4)汽车发动机是用水作冷却剂的,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的性质.
18.请阅读《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并回答题。
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各大医院设置体温监测点,合理、安全分诊发热患者。各小区、路口、商场、车站都安排了体温监测,排查疑似病例。
真正把体温测量用于临床诊断的是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并实施的。当时水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温度计离开人体,一遇冷空气,指示的温度就降下来。英国医生阿尔伯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温度计的水银管里造一处狭道,体温计放在嘴里水银柱上升到实际体温刻度,取出后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的部分始终保持体温示数。这样便诞生了医用体温计,如图所示。
为什么会采用水银作为介质呢?主要不是因为水银的比热容小,体积相同时,水银的质量较大,计算表明,同体积的水银,酒精,煤油,升高1°C吸收的热量接近相等。主要原因是水银的内聚力大,不浸润玻璃,能在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从而实现离开人体读数。同时,水银的密度大,比同体积的酒精或煤油的惯性大,保证它能在使用前被甩回到玻璃泡内。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 世纪70 年代出现了电子体温计,如图所示。现在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有的可以精确到0.01 °C。
温度计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局限于体温测量,已经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科学—温度计量学。1821年物理学家塞贝克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电流回路,如图所示。不同材料的导线首尾相连形成两个金属接触点,把其中的一个接触点B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另一个接触点A保持低温,环路里产生电流。这就是塞贝克效应,这种电路叫热电偶。实验表明:热电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有关;跟接点A和B间的温度差大小有关,温度差越大,回路电流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制造出了热电偶温度计,它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温,如图所示。
辐射温度计也能测量上千摄氏度甚至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它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物体温度。新式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又叫”测温枪”,如图所示,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除了可以方便地测量体温,这种奇妙的“手枪”还可以测量从零下几十摄氏度到上千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常见医用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2)医用体温计常用水银作为介质,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
A.水银的比热容小
B.水银的内聚力大
C.水银的毒性对人体不产生影响
(3)如图所示的探针式食品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与___________的工作原理相同;
A.水银体温计 B.热电偶温度计 C.辐射温度计
(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其他条件不变,只将__________,电路中的电流将变大。(请写出至少一种具体的方法)
1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水地暖”进行取暖.其原理是在房间地面装饰层下铺设散热管道,通过管道内的热水散热提高室温.当供水温度为45 ℃时,单位面积的散热功率与地面装饰层材料、散热管材料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地面装饰层材料 散热管材料 陶瓷 塑料 木地板
聚乙烯()
聚丁烯()
(1)若该地暖系统的总水量为,将全部的水从5℃加热至45℃,水至少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
(2)某家庭木地板的面积为,散热管材料为聚丁烯(),供水温度为45℃,则该供暖系统每小时的散热量为多少焦耳?
(3)“水地暖”散热量除了与散热时间、面积有关外,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至少写出两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A错误;
B.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晶体的温度不变,但晶体的内能增加,故B正确;
C.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故C错误;
D.根据,物体吸热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比热容和质量大小有关,故升温多的物体不一定比升温少的物体吸热多,因此内能增加的不一定多,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A.加热器相同,说明加热器相同的时间内释放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故A错误;
B.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相同的时间内,a升温快,说明a的比热容比较小,故B错误;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b的比热容大,故C错误;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的末温度低,升温比较慢,故b的比热容大,故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无关,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不变,故A错误;
B.由 可知,物体放出相同的热量降低的温度与物体质量和比热容有关,未知质量不能比较降低的温度,故B错误;
C.水的比热容为,表示质量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故C错误;
D.由可知,水和煤油的质量、吸收热量相等,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煤油温度升高较多,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B错误;
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一杯水倒出一半, 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不变,故C错误;
D.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BC.由图可知甲物体吸收的热量Q甲=3000J,乙物体吸收的热量Q乙=2000J,丙物体吸收的热量Q丙=2000J,甲的比热容为
乙的比热容为
丙的比热容为
所以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乙的比热容小于丙的比热容,故B正确,AC错误;
D.当甲、丙吸收相同热量时,甲升高的温度为
丙升高的温度为
所以甲升高的温度小于丙升高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所以在相同条件下,水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比其他物质更多,更适合于作为北方取暖的工作物质,故C正确。
故选C。
7.C
【详解】
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主要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所以常用水来冷却或取暖。
故选C。
8.D
【详解】
A.在炒肉片时,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热传递实现的,故A错误;
B.炒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好,而不是比热容大,故B错误;
C.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C错误;
D.肉片外的淀粉糊可以减小液体的表面积,能够有效防止肉片里水分的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A.热茶暖手是茶将热量传递给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故A错误;
B.水比岸边石头凉,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与其它物质相比,相同质量的水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温慢,故B错误;
C.花香袭人是花香分子进入鼻子,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
D.所以物体不论温度高低具有内能,所以雪的内能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
A.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所以热传递不是改变内能的唯一途径,故A错误;
B.桂花飘香是指桂花的香味分子,在不断扩散,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升高较小的温度,能吸收大量的热量,故C错误;
D.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不一定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时,在不断吸收热量,但它的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 J/(kg ℃) 质量为1kg的干泥土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0.84×103J
【详解】
[1][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J/(kg ℃),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容越大,表明这种物质的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12. 小 酒精 水
【详解】
[1][2]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由图像可知,加热相同时间,即水和酒精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图像a升温更快,因此图像a的吸热能力弱,比热容小,它是酒精的温度变化图像。
[3]酒精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吸收的热量多。
13. 比热容 热传递 85
【详解】
[1]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热量,这些热量如不及时带走会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由公式Q=cmΔt知,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与其它液体比较,因为水的比热最大,所以吸收的热量最多,冷却效果最好。
[2]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传递到水,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大小。
[3]由Q=cmΔt可知,水温升高到
14. 变小 4.2×105
【详解】
[1]水结冰后,状态变化,它的比热容变小,变为2.1×103J/(kg ℃)。
[2]若这些水的温度从10℃升高50℃,则水吸收的热量
15. 0.5 不变
【详解】
[1]甲吸收的热量
Q吸甲=c铁m甲Δt甲
乙吸收的热量
Q吸乙=c铁m乙Δt乙
吸收相同的热量Q吸甲=Q吸乙,所以
c铁m甲Δt甲= c铁m乙Δt乙

m甲Δt甲=m乙Δt乙
因为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所以甲升高的温度是乙升高的温度的0.5倍。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将甲球切去一半,质量减小一半,剩下一半铁的比热容不变。
16. D B 120 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详解】
(1)[1]观察表格中的数据,防冻液含量由30%增到6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在降低,防冻液含量由60%增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在升高,所以可以看出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2]因为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而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结合表格数据可知混合液凝固点为-28℃即可满足题意,所以防冻液含量为40%。
(3)[3] 利用描点法作出混合液的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4)[4][5] 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就会导致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而混合液的沸点会随含量增大而升高,所以沸点会升高。
17. 虚 热 汽化 照相机 远 比热容大
小轿车前方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白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想使其消除,应使其汽化,汽化是吸热的,掌握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详解】
(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车外光线暗,车内光线明亮时,车内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故成虚像, 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为了使车内物体所成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2) “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当了使其消除,应开启空调的热风,使其吸热加速汽化,这样就可达到快速消除的目的.(3)城市的几乎每个交通路口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似,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成像会越来越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是因为车辆行驶离摄像头越来越远.(4) 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的条件下可吸收较多的热量,所以常用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18. (1)液体的热胀冷缩 B B 见解析所示
【详解】
(1)[1]体温计是液体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2]水银是因为水银的内聚力大、不浸润玻璃,能在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从而实现离开人体读数。
(3)[3]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辐射温度计是利用红外线,热电偶温度计是利用温度差,使回路电流大小发生改变而测温,故选B。
(4)[4]由题知:A和B间的温度差大小有关,温度差越大,回路电流越大。故可把冰块放入烧杯中,使水的温度降低,增大AB两端温度差。
19.(1)(2)(3)地面装饰层材料、散热管材料、地面装饰层厚度、供水温度、管间距离等
【详解】
(1)水至少需要吸收的热量:

(2)已知散热管材料为聚丁烯,地面装饰层材料为木地板,由表格知该家庭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的散热功率为,每小时的散热量:

(3)“水地暖”散热量除了与散热时间、面积有关外,还与地面装饰层材料、散热管材料、地面装饰层厚度、供水温度、管间距离等有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