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根据理解选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是因为( )
A.伯父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2.“我班转来一名新同学,个高腿长,跑步特别快,这使得我班_______,在校运动会上夺冠的把握更大了。”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如虎添翼 B.马到成功 C.得意扬扬 D.耀武扬威
3.下列名句不是关于立志的一项是( )。
A.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4.写作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崛起________(jué qū) 铿锵________(jiàng qiāng)
疑惑________(huì huò) 欺凌________(lín líng)
褴褛________(lǚ lǒu)轧死________(zá yà)
5.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左顾右盼
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旋转 ( ) 徒弟 ( ) 气概 ( ) 丧气( )
我俩 ( ) 崩裂( ) 立即 ( ) 缝隙( )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崛起( ) 沈阳( ) 严肃( )
淮安( ) 租界( ) 疑惑( )
肇事( ) 振兴( ) 模范( )
三、语言表达
8.你为什么而读书?请写出你的答案,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种巧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爬山虎的脚不大引人注意。(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写出修辞手法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依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短文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⑤魏校长听了 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此生
⑥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0.给选文⑤中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1.选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动作 语言 心理 外貌)刻画出周恩来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1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选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一样的。( )
(2)林同学在“为之一振”旁批注:魏校长不相信同学的回答。( )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是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从而立下的伟大志向。( )
13.如果老师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会怎样回答? 并简要说清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 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
撑腰: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 )
A.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
C.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16.认真读文段内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文段,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是因为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B项正确,故本题选B。
2.A
【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作答。
A.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B.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C.得意扬扬: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
D.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根据词义,结合“我班转来一名新同学,个高腿长,跑步特别快,这使得我班……,在校运动会上夺冠的把握更大了。”这句话的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如虎添翼”。
3.C
【详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4.jué;qiāng;huò;ling;lǚ;yà
【详解】
略
5.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盼:看。
6. xuán tú gài sàng liǎ bēng jí xì
略
7. jué shěn sù huái zū huò zhào zhèn fàn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崛起,读音jué qǐ;沈阳,读音shěn yáng;严肃,读音yán sù;
淮安,读音huái ān;租界,读音zū jiè;疑惑,读音yí huò;
肇事,读音zhào shì;振兴,读音zhèn xīng;模范,读音mó fàn。
8.我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博学而读书。因为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生动具体,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我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博学而读书。因为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9. 蟋蟀在弹琴。 难道这不是一种巧合吗? 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大引人注意。 这句话用了(设问 )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当之无愧的人口第一大国。 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略
10., :“ ! , !”
11. 动作 语言 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的品质
12. × × √
13.我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将来才能用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10.
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
结合内容理解,说话人在前因此用冒号、引号,引号里句子是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赞叹,用叹号。故为: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
由“站”“回答”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物说的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此可知周恩来是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的人。
12.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1)选项错误。第一个“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第二个“之”是的。
(2)选项错误。“为之一振”是体现出魏校长震惊,不是不相信同学的回答。
(3)选项正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是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从而立下的伟大志向。
13.
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
写出读书的好处即可。
示例:读书可以使人奋进,催人进步。读书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养。读书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4. 向左右两边看。 给予有力的支持。
15.B
16.外国人在中国划分地盘;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受到伤害,中国警察却选择帮助外国人,其他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17.我的感想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从小立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长大后成为建筑国家的栋梁之材。
14.
考查词语解释。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15.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前文可知外国人在中国地盘上欺辱中国妇女的事例,以及后文“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可知“中华不振”指的是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列强欺辱的现状。
16.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一段“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可知中国的地方被外国人占领。结合第二段中国妇女在自己的地盘上被外国人欺辱,中国警察却选择帮助外国人,其他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两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17.
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结合“中华不振”的现状的原因,从自身出发,树立远大的目标,刻苦学习,争取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