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20:5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安史之乱 C.项羽、刘邦起义 D.八王之乱
2.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纷乱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南北朝
3.唐朝末年,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 D.导致五代十国混乱的原因
4.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创作时代背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
5.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如下表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驿兵变 D.陈胜吴广起义
7.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中填入的内容是( )
A.秦岭大地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齐鲁大地
8.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横线处应填入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北宋建立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A.平定了安史之乱 B.冲击了唐朝统治 C.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推翻了唐朝统治
10.下列唐朝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安史之乱 ④黄巢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11.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错误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12.唐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东晋十六国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二、综合题
13.解读唐诗,品味历史
某校七年级2班的历史老师发起了“搜集唐诗,解读历史”的系列探究活动。以下是系列活动之一,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搜集唐诗】
(1)请你分享一下,搜集唐诗的途径有哪些?
【唐诗解读】以下是2班同学搜集到的两组唐诗,请你参与到对唐诗的解读过程中。
第一组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第二组
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
——杜甫《入衡州》
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2)第一组诗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3)第二组诗句中的①②两句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不第后赋菊》的作者为了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愿望,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题归纳】
(5)依据上述两组唐诗及其解读,归纳此次探究的主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统治时期,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水利工程,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最终走向灭亡。
材料二: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和重建。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即位后还多次颁发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通过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他统治时期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材料三:开元末年以后,他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叛乱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材料中的“盛世局面”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元初唐玄宗任用有“救时宰相”之誉的姚崇,姚崇富有应变能力、改革思想。后来,唐玄宗又任用与姚崇齐名的贤相宋璟,宋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唐玄宗初期所用宰相均为一时贤才,他们各有所长,为唐朝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唐朝的兴盛, 唐玄宗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于是他便开始骄惰怠政,享乐腐化……他一反开元初年的虚心勤谨,日渐恃能矜骄,他渐次贬斥完不迎合自己的朝臣,宠信佞臣,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宦官、佞幸组成的腐朽官僚集团。……在执政的后期,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 穷兵黩武, 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但在“安史之乱”中丧失了皇权,大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改编自邢志刚《论唐玄宗李隆基》
(1)指出材料中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据“唐朝由盛转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陈胜无光驱起义、项羽、刘邦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AC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出现在西周灭亡后,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灭亡后,故B不符合题意。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南北朝是在东晋灭亡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可通过歌谣来记忆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3.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由于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等,B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排除C项;五代十国出现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春望》一诗抒发了杜甫对唐朝都城长安遭受到安史之乱的悲痛情怀。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杜甫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唐朝建立之前,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建立的政权,杜甫都没有经历过,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C
【详解】
依据图片内容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外交等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故C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指夏商周时期,故A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B错误;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故D错误。综上故选C。
6.A
【详解】
根据图表“755年至763年”“安禄山、史思明”“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局面,A项正确;玄武门之变是在唐初,排除B项;陈桥驿兵变发生在960年,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黄河流域,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合称五代十国,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北宋建立,很快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了中原和南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论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安史之乱在唐中时期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爆发的反唐战争,它把鼎盛的大唐一步步走向没落,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C项;唐朝是被朱温推翻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因此,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为①②③④,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不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灭亡,D项错误,符合题意;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B和C项正确,排除。故选D项。
12.D
【详解】
唐朝灭亡以后,藩镇割据局面仍在延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项正确;ABC项出现在唐朝建立之前,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1)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历史博物馆搜集等。
(2)经济(或人口);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3)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4)发动了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唐朝的兴衰(或者唐朝的繁盛与衰落)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方法有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历史博物馆搜集等。
(2)根据“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当时人口很多,因此是经济(或人口); 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可得出是少数民族学会汉族的耕种方式,因此是民族关系; 根据“日本晁卿辞帝都”可得出与日本有关,是对外交往方面。
(3)根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得出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根据“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可得出是藩镇割据。
(4)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发动了黄巢起义; 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结合材料的主旨可得出是唐朝的兴衰(或者唐朝的繁盛与衰落)
14.(1)隋炀帝。隋朝大运河。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唐玄宗。安史之乱。
(4)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爱惜民力,实行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等。(符合題意即可)
【详解】
(1)他:材料“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水利工程,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是对隋炀帝统治时期的事迹描述。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修建的运河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大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皇帝及局面:材料二是对李世民统治时期政绩的描述,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3)他:根据材料“开元末年以后”可以判断出是唐玄宗;叛乱:根据材料“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叛乱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道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爱惜民力,实行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等。
15.(1)安史之乱。
(2)观点1:统治者的作为关乎国家的兴衰。
论述: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用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但后期骄惰怠政, 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 矛盾重重, 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
结论: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统治者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示例观点2:国家的治理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示例观点3: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
示例观点4: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详解】
(1)根据材料“唐玄宗不但在“安史之乱”中丧失了皇权,大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可知:材料中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2)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用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但后期骄惰怠政, 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故可得出结论: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统治者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因此可提出观点:统治者的作为关乎国家的兴衰;由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用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致使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出现开元盛世,可得出结论:国家的兴衰与优秀的人才贡献息息相关,统治者要选贤用能,可提出观点:国家的治理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由唐玄宗后期骄惰怠政,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可得出结论: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统治者骄惰怠政,宠信佞臣会致使国家灭亡,可提出观点: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由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作为,我们还可以说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其它言之有理的观点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