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寂静的春天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课文2~4段,完成1~3题。
1.“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联系上文不难发现“这种力量”指代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性质变化”可从下句看出。
答案: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2.“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把握。分析本句的说明对象及关键词语即可。
答案:本句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稳健的步履”指大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胜过”一词又把自然界的稳健发展与人类的急躁轻率对比,形象地说明人类急功近利的心态远远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3.如何理解“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句话?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它使用的比喻手法,联系本文主旨作答即可。
答案:这里引用了阿尔伯特·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把化学药品比做魔鬼,强调污染的可怕性,形象地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危害,而人类对自己破坏自然的行为却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就深刻地控诉了人类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阅读课文8~9段,完成4~6题。
4.“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抓住句中的“卷入”、“永无终点”,联系文章主旨分析即可。
答案: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逐步升级,当使用了某种化学药品而使昆虫有了抗药性之后,人们又必须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品去对付它们,破坏日趋严重,如此下去,永无终点。本句显示了作者对滥用化学药物的强烈不满,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对待生命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的草率态度的深刻忧虑和严重关切。反映出作者对人类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妄图“控制大自然”的骄傲自大心态的强烈批判。
5.试分析课文第9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其所在位置和文章主旨。
答案: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指出了“控制大自然”这种心态和意识的原始性和非理性,及其对自然与人类的危害。这一段总结可以看做是长鸣的警钟,也可以说是作者向人类吹响的环保号角。
6.《寂静的春天》提醒世人警惕过度使用化学药品的恶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用长远的环境保护眼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减轻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请你提出一些你认为的必要的措施。(写出三点以上的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要联系文本,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加强生物防治研究,提高绿色食品比重;②采用生物防治等不污染环境的技术;③实施“低投入持续性”农业政策,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④政府要积极推进“环境安全型”农业政策;⑤积极开发生产安全、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的农药新品种;⑥开发研究天然活性物质用于害虫防治;⑦发掘新型超高效的农药新品种,减少田间用药量;⑧推广超低容量喷药技术;⑨对常用农药做到合理安全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拜伦的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促使过路人纷纷帮助这位盲人?你能就此简要分析一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就在于拜伦采取了一种对比说服的手法。健康的人们都在享受万紫千红、蜂飞蝶舞的春色美景,而一个盲人却挨饥受饿,就连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也看不到。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性语言,烘托了现场氛围,激起了人们的怜悯之心。
8.《寂静的春天》向人类吹响了环保的号角,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请你拟几则环保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拟写标语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鲜明。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瞬间(shùn) 依赖(lài) 爆炸(bào) 寂静(jí)
B.不苟(ɡǒu) 急躁(zào) 轻率(lǜ) 步履(lǔ)
C.二氧化硅(ɡuī) 滞留(zhì) 诧异(chà) 下劣(liè)
D.浸渍(zì) 惘然(wǎnɡ) 螺旋(luō) 覆盖(fù)
【解析】选C。A.“寂”读jì;B.“率”读shuài,“履”读lǚ;D.“螺”读l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发端 倾泄 衡量 概念 恶性循环
B.尘埃 烟雾 隐秘 啮齿 武器装备
C.流淌 研制 冲刷 牲畜 豪无用处
D.震惊 拔弄 稳健 魔鬼 连锁反应
【解析】选B。A.泄—泻;C.豪—毫;D.拔—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非议的。
B.而环境有条不紊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
C.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络绎不绝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实际使用。
D.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
【解析】选D。A.“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应为“不可逆转”。B.“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此处应为“一丝不苟”。C.“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此处应为“源源不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致命甚至危险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B.难道有人不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21世纪教育网
C.借全运会的东风,山东省还大力发展全民体育,投入近50亿元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场馆,呈现出竞赛场馆与全民健身设施比翼齐飞。21世纪教育网
D.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
【解析】选D。A.语序不当,应为“危险甚至致命”。B.否定失当,去掉“不”。C.成分残缺。应在“比翼齐飞”后加“的景象”。
5.下列对课文相关段落内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
B.第5段: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21世纪教育网
C.第6段:化学物质被人类使用。
D.第7段:化学药品的普及造成环境破坏。
【解析】选B。应是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6.为下面的漫画拟写一个标题,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漫画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漫画的主体内容是一个路标。常见的箭头形式变成了一条只剩骨骼的鱼。“化工厂”语意双关,既是标明此路标指向化工厂,又说明鱼被污染的原因。
参考答案:标题:路标
内容:是指明化工厂的方向,更是对化工厂的控诉。
7.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在“友情”“人生”中任选一词,另外写一句话。
例句:化学药品,它不是“杀虫剂”,昆虫愈杀愈多;化学药品,它是“杀生剂”,愈杀愈危。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友情,它不是茶,愈冲愈淡;友情,它是酒,愈陈愈香。
示例二:人生,它不是河,愈流愈低;人生,它是山,愈攀愈高。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文章副标题是“法布尔的一次顿悟”,他顿悟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主要抓住第4段“这些天闷在心中的痛苦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以后的信息,然后结合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自然是无边无际的,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能为科学做一点点的引路工作,就应该心安理得了。
9.文章第3段末尾说“甚至担心……”,他担心什么?请你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补充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语句含意的理解,主要结合上半句以及第2段内容,顺着上半句的意思,总结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研究计划永远不能完成下去(或:研究计划永远被中断)。
10.文末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卷中写下的文字,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读完此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作为学生,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我们都应该有探索精神,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战胜困难。
参考答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社会的前进,不管风雨有多大,我们也要昂首向前。哪怕贡献的仅仅是一点点微弱的光。[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