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9 21: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在位48年却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的帝是( )
A .明太祖 B .明神宗 C .明武宗 D .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帝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官吏贪赃枉法,室责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 )
A .社会经济明显发展
B .政治清明
C .百姓富裕
D .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对比同类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列属于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共同点的是( )
A .都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 .都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C .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D .都没能建立起农民政权
4.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和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历史人物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5.《天下狼烟》一书全面叙述了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进转,塑造了一位鲜活的农民起义领袖。它被称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泽东欣赏此书的原因是( )
A .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历史小说
B .此书市场上不易买到
C .此书揭秘起义成败之谜
D .读此书有助提升写作水平
6.1644年,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以上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巢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清兵入关
7.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经历276年。其灭亡的标志是( )
A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 .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
C .太极改国号为清
D .清军入山海关
8.明朝中后期,“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据此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政治腐败 B .土地兼并 C .起义不断 D .灾害频发
9.1644年,明朝末代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李自成的起义车攻入西安
B .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C .吴三桂引清军攻入北京
D .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沈阳
10.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经历276年。其灭亡的标志是( )
A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 .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
C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 .清军入山海关
11.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
①辽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黄巢起义
13.某历史读物中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清中期,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读物认为,明朝是因为食物短缺而灭亡的,但事实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官府赋税苛重
B .宦官专权
C .连年天灾
D .阶级矛盾激化
1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其根本原因是( )
A .“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
B .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 .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赋税沉重
D .“均田免赋”是起义的目的
15.“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下列口号意思与之一致的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均田免赋
C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D .反清复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木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2)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情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
1-5.BDBDC
6-10.CBABB
11-15.BCDCB
16.(1)问题: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联系: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2)原因: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②自然灾害频繁,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农民死活,催征如故。
(3)闯王受到人民欢迎。原因:“均田免赋”符合人民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