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09 10: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3 人体感知信息
第1课时 眼与视觉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三、设计思路及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 1.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带盖子的小盒子,里面放一个苹果。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耳听、手摸和眼看来判断盒子里的东西。问题: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三个同学通过听、触、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分析答出:听觉、触觉、视觉。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指导探究(二)指导探究(二)指导探究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同桌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同学们所提到的眼睑、睫毛等结构都是我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而它的内部是一个球体,称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出示板书: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可拆装的眼球模型。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通过拆卸和组装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并分析、讨论、交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102方法步骤逐步完成。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哪一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②师生共同总结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一同来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眼球的各层结构,师生共同讨论各部分结构的特点和功能。)(眼球分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又分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外膜包括前面的角膜和后面的巩膜。中膜包括前部的虹膜、稍后部的睫状体、后部的脉络膜。内膜是视网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课件展示(链接生活)俗语 “翻白眼”,白眼球指什么?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2.视觉的形成学习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导学生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拿激光笔照射眼球模型,观察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2)引导学生思考视觉形成的部位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的动画演示,思考:为什么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倒像,而我们看到的像却都是正立的呢?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 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释疑:虽然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像,但是由于长期的接触该事物,受到视觉和其他各种感受器的综合刺激,大脑皮层根据经验做了重新调整,这种调整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物像都是直立的。案例分析:一个人车祸后失明,经检查眼球结构完好无损,那么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看不见呢?讨论:如果外界物体往前或再往后一些,所形成的物像就不应该落在视网膜上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呢?” 释疑:睫状体肌肉舒缩,调节晶状体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像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课件演示——大树物象) 3.近视及预防在生活中,由于有些人具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不注意用眼卫生,遗传等因素造成了眼部的一些疾病,近视和远视就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大,患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我看到我们班级就有戴眼镜的同学,那么,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1)近视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应该如何进行矫正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假性近视:长期视近物,睫状体收缩,肌肉疲劳,不能自由调节晶状体曲度,导致晶状体曲度变大,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通过做眼保健操等恢复。真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老花眼)与之相反。 利用教具双凸透镜、凹透镜,模拟晶状体和近视镜,出示光路图,演示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直接明了、通俗易懂。(2)近视的预防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总结,谈谈怎样预防近视?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各个组的同学纷纷踊跃登场,按照模型的顺序介绍眼睛的结构。讨论交流得出:黑眼珠就是虹膜,白眼球就是巩膜,虹膜可自由调节瞳孔大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睛内的光线多少,来保护眼睛。学生拿激光笔对准眼球模型照射,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物体发出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视觉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完好的眼球、完整的视神经和正常的大脑皮层。学生根据刚才学的知识,总结出来答案。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观察课件及教具演示,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讨论,回答。 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动手实践,眼见为实,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生成知识。 动画演示,直观形象,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事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温故知新,前呼后应,复习强化。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课件和教具演示,激发学成因的兴趣,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通过讨论,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鼓励大家创所欲言,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点,构架本节课的知识框架。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与预防3. 爱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 思考,归纳,总结。倾听,思考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四)课堂反馈 课件出示眼球结构图和相关结构及功能的问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课堂效果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加强练习,深化知识。
(五)课外延伸 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眼睛 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请同学们为自己和家人制订一份“护眼计划”。 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优。 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不易理解,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直观性很强的动态课件来演示,还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效果非常好。同时注意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感想,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探究中轻松学习,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12.3 人体感知信息
第1课时 眼与视觉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外层: 角膜:聚光作用
巩膜:保护
中层: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凸度
眼球壁 虹膜:中间的圆孔为瞳孔  
眼 脉络膜(富含血管)
球 内层:视网膜:感光作用

构 晶状体:折射光线
内容物 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3、近视的成因、矫正及预防
(1)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2)预防:注意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