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5: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1. 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的背景。
2. 知道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等史实。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 体会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
5. 了解苏联模式的主要作用。
重点
十月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苏联模式
难点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 背景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 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政治)
(2)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 年,俄国 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阶级)
(3)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 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 主义。
教材知识清单
资本主义
社会民主
列宁
3. 观点:列宁认为,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 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 过程
(1)二月革命后的局势。资产阶级 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帝国主义
临时
俄国革命
(2)革命战略和策略。1917 年 4 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列宁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11 月 7 日,即俄历10 月 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
(4)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的诞生。
2. 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 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
冬宫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 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 政权。
② 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最重要措施: 。
(3)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
(1)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余粮收集制
苏维埃
粮食税
3. 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措施: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两个“ ”。
(2)结果:到 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4. 苏联模式
(1)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表现:①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 计划体制。
② 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3)评价: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 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
指令性
五年计划
卫国
问题探究
一、
二、
三、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易错提醒 
1.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二月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但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一任务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二月革命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并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革命后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
2. 十月革命并非是历史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事件。1871 年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十月革命本身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
4.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使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这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
1. [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走向高考考场
解析:B 对,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可知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A 错,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 错,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错,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
答案:B
B
 2. [2015·全国Ⅱ卷]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A 对,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但粮食出口量增多,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
B 错,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
C 错,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错,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
答案:A
A
课堂练习
1. 有人说: “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  )
A. 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 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 有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2.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写道: “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托洛茨基意在说明 (  )
A. 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 二月革命导致俄国社会动荡不安
C. 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
D. 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
A
D
3.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 1917 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C.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4.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管同 1789 年、1793年法国革命相比,还是同 1871 年的巴黎公社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  )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领导
D
C
5.苏俄从 1919 年 2 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 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6.在 1921 年至 1927 年间,苏俄(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 16.9% 的速度递增,到 1926 —1927 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俄(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俄(联)政府 (  )
A.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 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D
D
7.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8.下图是苏联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增长率示意图,据图可知“二五计划”期间的苏联(  )
A. 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工业发展受到体制严重阻碍
C. 注意到了工业结构平衡问题 D. 工业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A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