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选必三 3.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2021版
2019新课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第三节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
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
预测到2030年
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
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
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
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20多年过去了
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
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俄罗斯
越南
泰国
新闻一 《全球已有13国限制粮食出口》
日本《读卖新闻》2020年4月17日刊登题为《13国限制粮食出口引G20担忧》的报道称,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自3月24日以来,已有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13个国家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类似行动,可能会影响全球粮食稳定。二十国集团(G20)将在下周召开紧急农业部长会议,届时可能就保护主义倾向表达担忧。
新闻二 《有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对我国影响不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今日(2020年4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介绍稳外贸相关举措,并答记者问。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比较快,对满足国内需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好农产品进口稳定市场的作用?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The resource base of food production security
壹.
贰.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Ways to realize food security
CONTENTS
叁.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Cultivated land guarantee for future food security
01-粮食安全的概况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贸易
01-粮食安全的概况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02 —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作为对布朗及国际社会担忧的回应,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
02-《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这意味着,我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中国与千年发展目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央确保粮食产能新思路: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水稻
玉米
小麦
大豆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A-粮食生产基础
0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B-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0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
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B-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政策
交通
市场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0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04-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A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04-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B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
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问题
04-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土地质量差异
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
思考
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答案】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思考: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1)技术经济因素: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利于精耕细作;
形成了水稻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
农业科技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利于耕地的养护。
(2)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思考: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区,但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
C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04-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我国每个省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
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思考
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想一想】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答案】
(1)我国耕地分布不均。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南方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2)水土资源配置不佳。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3,却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西部土地辽阔,但水资源有限,耕地仅分布在一些河谷和绿洲。
【想一想】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1)地形:
西高东低,西部山区广,东部平原多,因而,耕地
大部分布于东部平原丘陵区。
(2)气候:
东部季风区光热水条件优越,耕地数量多、质量高;
西部非季风区缺乏水源,耕地仅在绿洲分布;
青藏高原区的气候高寒,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1.结合资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2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请你为保护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增施有机肥(2分);
治酸(2分);
控污(2分);
回收残膜(2分);
发展节水灌溉(2分);
开展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分)。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
(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污染和退化严重。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补充:1.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
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D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04-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Ways to realize food security.
……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02
01-粮食安全与粮食消费需求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1949-2015年, 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2.2倍,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上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加强国内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1949-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产水平
1949年建国以前
20世纪80年代后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粮总产量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
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产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 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提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提高到900公斤。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 增施化肥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
增施化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农药防治病虫害,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 袁隆平院士-科技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2.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
1985年以后
粮食跨区调剂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大米
玉米
饲料粮
食用粮
中国13个粮食主要产地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这13个粮食主产区。
(1)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变化
中国粮食主要产地分布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意义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有利于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的均衡。
②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生产,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要注意防灾减灾,防治水土流失等。
③有利于粮食消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丰富饮食品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但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节约,降低消费成本,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21世纪以来
粮食国际贸易
进口小麦
进口增长
大豆
粮食总量不足
结构性的短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油料
饲料
进出口平衡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思考】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思考】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思考】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4.建立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调节粮食市场
救灾备荒
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
中国中央储备粮库:截止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市区,总仓接近1亿吨,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概念: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目标: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功能:战略储备、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
根据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
才能动用中央储备粮
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中央储备粮的核心理念
The core idea of Central Grain Reserve
小结: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增加粮食总产量
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
建立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
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 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的影响
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
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
#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
并收集有关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除“买得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Cultivated land guarantee for future food security.
……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03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论述
0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目标
我国已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安全战略
02-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2)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人口增长
生活水平提升
生存
饮食数量增长
粮食数量增长
健康
饮食结构多样
粮食质量提高
粮食品种结构多样
耕地数量增长
02-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欠佳
水资源匮乏
气象灾害多
人多而地少
03-耕地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全)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04-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与耕地红线
为确保粮食安全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首先要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其次要做到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耕地红线
视频# 我国将建立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05-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
为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
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我国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05-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
05-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
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由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中低产田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增施有机肥。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
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
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改善耕层结构。
华北平原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产田分布较多;
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
低产坡耕地改造;
退耕恢复植被。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干旱缺水,土壤贫瘠;
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
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
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
防治次生盐渍化;
回收残膜。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
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
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青藏高原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主要问题
区域 主要问题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区域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东方智慧
土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一直重视在扩大耕地数量和高强度利用耕地的同时
维护耕地质量、化害为利,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物质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充分体现了东方智慧
E1-突破自然限制,不断扩大可垦殖空间
修建梯田减轻了山地土地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
使耕地得以向丘陵山地扩展
E1-突破自然限制,不断扩大可垦殖空间
建立的基塘生产模式,促进了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低湿地区的农业开发,被认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E2-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与提高土地利用率
精耕细作是一种能够提高产量且对土地破坏更小的、投入尽可能多的耕作模式,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精耕细作包括选种育种、合理耕作、施肥、保墒灌溉、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利用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复种指数
施用以人畜粪便为主的农家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
土地利用
E2-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与提高土地利用率
精耕细作通过多种经营、农牧结合、兴修水利、革新生产工具等一系列改善生产条件的措施,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E3-化害为利
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解决了岷江分流、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在灌溉的同时消除了水患
E3-化害为利
养鸭治蝗等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在消灭害虫、保护庄稼的同时也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这样回答
同学们按要求完成课堂作业
课时作业
Class assignment.
课时作业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课时作业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3.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课时作业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5.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时作业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时作业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6~7题。
7.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时作业
2020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8~10题。
8.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课时作业
9.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 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0.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时作业
1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甲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
课时作业
1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乙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亿亩)
课时作业
(1)从图乙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_年。
(1)2003
(2)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
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课时作业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