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性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31 16:21:5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性质
一、单选题
1.(2020·衢州)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2020·金华·丽水)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3.(2020·嘉兴)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4.(2020·嘉兴)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均与气压有关, 其中一个利用的原理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
A.吸饮料
B.拔火罐
C.高压锅煮饭
D.吸盘紧贴在墙面
5.(2020·杭州)小金在配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6.(2020·衢州)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7.(2020·衢州)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试剂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二、填空题
8.(2020·台州)台州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 →蒸发浓缩→……
(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
(2)渣汁的分离与图中的   (选填“A”、“B”或“C”)实验原理相同。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怎么变化
9.(2020·湖州)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   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   。
10.(2020·宁波)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   ,再报警和施救。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   。
(3)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11.(2020·绍兴)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选填“甲”或“乙”)。
(3)t2℃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2.(2020·杭州)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   (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湖州)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
四、解答题
14.(2020·湖州)一水硫酸四氨合铜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它在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图乙所示:
(1)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   。
(2)溶液B中含硫酸四氨合铜,“一系列操作”是指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   、过滤、洗涤、干燥等。
(3)得到的产物是一种晶体,与非晶体相比,晶体具有一定的   和特定的形状。
15.(2020·金华·丽水)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①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下降到48℃并稳定在此温度一段时间;②t2时,将杯内的水倒掉,迅速加入2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上升到48℃并保持。上述检测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乙中ac段水温变化的原因。(提示:图乙中de段不必作答)
16.(2020·温州)英国物理学家斯特林于1816年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气缸内工作介质易汽化、易液化,该介质经过吸热膨胀、冷却压缩的循环过程输出动力,因此又被称为热气机。某工程师按照“斯特林发动机”原理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模型机,工作过程中飞轮持续旋转如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飞轮能持续转动的工作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2)根据分析质量分数的变化;
(3)根据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4)如果溶液中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饱和;如果没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解答】A.降温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质量减小,即溶液的质量也减小,故A错误;
B.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减小,但是溶剂的质量不变,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正确;
C.当温度降低后,硝酸钾有晶体析出,说明原来是不饱和溶液,现在是饱和溶液,那么它的溶解度变小了,故C错误;
D.原来的溶液并没有晶体析出,因此它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当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一般情况下,温度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判断溶质质量的改变,进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4)根据(2)中分析判断。
【解答】A.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因此①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②和③中都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它们都是该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 那么蒸发后的溶液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只与溶液的温度高低有关,如果溶液温度不变,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找出其中不同的即可。
【解答】吸饮料时,吸管中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口中;拔火罐时,其中的棉花燃烧消耗氧气,使罐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罐被压在皮肤上;吸盘能够紧贴在墙面上,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高压锅煮饭,利用是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因此与其它三个原理不同的是C。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①确定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而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注意能够根据②的数据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硝酸钾;
(3)根据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A.根据①可知,硝酸钾溶解的质量为:120.9g-100g=20.9g,因此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20.9g,因此此时它的溶解度为20.9g,故A错误;
B.根据②中数据可知,此时硝酸钾全部溶解,没有任何信息能够说明此时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因此无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了,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加热前变大了,故C错误;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溶质的质量会由40g变为20.9g,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示意图比较生成物和反应物即可;
(3)对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比较;
(4)酸碱中和的本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解答】根据甲图可知,反应后有新物质H2O生成,因此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根据乙图可知,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相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A、B错误;
在甲中,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呈中性,故C错误;
图甲中,氢氧化钠为碱,稀盐酸为酸,二者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可以表示酸碱反应的本质,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分析。
【解答】A.倾倒试剂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让试剂缓慢流入试管,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称量时要放在玻璃瓶内,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故B错误;
C.加热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试管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的处,故C错误;
D.在点燃酒精灯时,绝对不能用另一只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否则很容易造成酒精流出发生燃烧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1)物理变化
(2)B
(3)变大(或“先变大后不变”)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只是它的形状和存在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渣汁的分离其实就是将液态的糖汁和固态的渣子分离,因此与过滤操作原理相同,故选图B;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当没有饱和时,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不变但溶剂质量减少,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后,会不断析出晶体,但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9.【答案】(1)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进行解答;
(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0.【答案】(1)切断电源
(2)指示灯
(3)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1)根据安全用电的原则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控制电路断开时衔铁的所在位置,此时接通哪个电路,指示灯就在哪个位置;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报警和施救。
(2)根据图片可知,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电磁铁磁性消失,衔铁被弹簧拉起来,接通a所在的电路,因为此时指示灯亮,所以指示灯应该接在a处;
(3)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汽化,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
11.【答案】(1)t2
(2)甲
(3)2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解答】(1)由表格中可知,A、B在 t2 ℃时,溶解度都是36.2g;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所以试管甲中有物质析出;
(3)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40g溶剂可以溶解A的质量为:所以10gA能够完全溶解在40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t2;(2)甲;(3)20%。
12.【答案】(1)化学
(2)氢、氧元素(或H,O)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1)A的成分为C8H18 ,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因此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步骤①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乙醇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和乙烯的化学式C2H4对比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的个数相同,因此B中肯定不含碳元素。由于B含有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它所含的元素肯定是氢、氧元素。
13.【答案】(1)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镁的可溶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镁难溶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分析;
(3)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1)氯化镁可溶,所以要证明固体是否为氯化镁,可取少量沉淀加水,看是否溶解即可;(2)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所以可能观察不到沉淀产生;
(3)验证氯元素要利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物质,要证明其中含氯元素,可先用硝酸溶解,然后向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氯元素;
故答案为:(1) 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 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 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14.【答案】(1)CuSO4
(2)乙醇
(3)熔化温度(熔点)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2)根据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分析;
(3)根据晶体的特点分析。
【解答】(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所以溶液A中一定存在生成的硫酸铜;
(2)由图甲可知, 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所以要从B溶液中析出 硫酸四氨合铜 ,可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乙醇,再过滤、洗涤、干燥;
(3)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特定的形状;
故答案为:(1) CuSO4 ;(2)乙醇;(3)熔化温度(熔点)。
15.【答案】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海波是一种晶体,在温度到达熔点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到达熔点后,吸热但温度不变。当它放热时,温度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却由液态变成固体发生凝固现象,据此对整个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16.【答案】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根据乙图描述的四个环节,注意分析每个环节中活塞的运行方向,里面气体的存在状态以及能量的转化,从而对热气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解答】 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1 / 1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性质
一、单选题
1.(2020·衢州)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剂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2)根据分析质量分数的变化;
(3)根据硝酸钾溶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4)如果溶液中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饱和;如果没有晶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解答】A.降温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质量减小,即溶液的质量也减小,故A错误;
B.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减小,但是溶剂的质量不变,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正确;
C.当温度降低后,硝酸钾有晶体析出,说明原来是不饱和溶液,现在是饱和溶液,那么它的溶解度变小了,故C错误;
D.原来的溶液并没有晶体析出,因此它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2.(2020·金华·丽水)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当温度不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一般情况下,温度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据此判断溶质质量的改变,进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4)根据(2)中分析判断。
【解答】A.①中物质全部溶解,因此①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②和③中都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它们都是该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C错误;
D.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 那么蒸发后的溶液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3.(2020·嘉兴)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只与溶液的温度高低有关,如果溶液温度不变,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2020·嘉兴)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均与气压有关, 其中一个利用的原理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
A.吸饮料
B.拔火罐
C.高压锅煮饭
D.吸盘紧贴在墙面
【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找出其中不同的即可。
【解答】吸饮料时,吸管中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口中;拔火罐时,其中的棉花燃烧消耗氧气,使罐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罐被压在皮肤上;吸盘能够紧贴在墙面上,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高压锅煮饭,利用是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因此与其它三个原理不同的是C。
故选C。
5.(2020·杭州)小金在配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①确定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而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注意能够根据②的数据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硝酸钾;
(3)根据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A.根据①可知,硝酸钾溶解的质量为:120.9g-100g=20.9g,因此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20.9g,因此此时它的溶解度为20.9g,故A错误;
B.根据②中数据可知,此时硝酸钾全部溶解,没有任何信息能够说明此时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因此无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了,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加热前变大了,故C错误;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溶质的质量会由40g变为20.9g,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6.(2020·衢州)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示意图比较生成物和反应物即可;
(3)对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比较;
(4)酸碱中和的本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解答】根据甲图可知,反应后有新物质H2O生成,因此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根据乙图可知,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相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A、B错误;
在甲中,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呈中性,故C错误;
图甲中,氢氧化钠为碱,稀盐酸为酸,二者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可以表示酸碱反应的本质,故D正确。
故选D。
7.(2020·衢州)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试剂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分析。
【解答】A.倾倒试剂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让试剂缓慢流入试管,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称量时要放在玻璃瓶内,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故B错误;
C.加热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试管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的处,故C错误;
D.在点燃酒精灯时,绝对不能用另一只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否则很容易造成酒精流出发生燃烧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8.(2020·台州)台州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 →蒸发浓缩→……
(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
(2)渣汁的分离与图中的   (选填“A”、“B”或“C”)实验原理相同。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怎么变化
【答案】(1)物理变化
(2)B
(3)变大(或“先变大后不变”)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只是它的形状和存在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渣汁的分离其实就是将液态的糖汁和固态的渣子分离,因此与过滤操作原理相同,故选图B;
(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当没有饱和时,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不变但溶剂质量减少,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后,会不断析出晶体,但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9.(2020·湖州)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   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   。
【答案】(1)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进行解答;
(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0.(2020·宁波)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   ,再报警和施救。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   。
(3)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答案】(1)切断电源
(2)指示灯
(3)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1)根据安全用电的原则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控制电路断开时衔铁的所在位置,此时接通哪个电路,指示灯就在哪个位置;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报警和施救。
(2)根据图片可知,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电磁铁磁性消失,衔铁被弹簧拉起来,接通a所在的电路,因为此时指示灯亮,所以指示灯应该接在a处;
(3)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汽化,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
11.(2020·绍兴)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选填“甲”或“乙”)。
(3)t2℃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t2
(2)甲
(3)20%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解答】(1)由表格中可知,A、B在 t2 ℃时,溶解度都是36.2g;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所以试管甲中有物质析出;
(3)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40g溶剂可以溶解A的质量为:所以10gA能够完全溶解在40g水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t2;(2)甲;(3)20%。
12.(2020·杭州)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   (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   
【答案】(1)化学
(2)氢、氧元素(或H,O)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1)A的成分为C8H18 ,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因此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步骤①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乙醇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和乙烯的化学式C2H4对比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的个数相同,因此B中肯定不含碳元素。由于B含有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它所含的元素肯定是氢、氧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湖州)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
【答案】(1)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镁的可溶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镁难溶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分析;
(3)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1)氯化镁可溶,所以要证明固体是否为氯化镁,可取少量沉淀加水,看是否溶解即可;(2)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所以可能观察不到沉淀产生;
(3)验证氯元素要利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物质,要证明其中含氯元素,可先用硝酸溶解,然后向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氯元素;
故答案为:(1) 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 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3) 取沉淀洗涤干净后,加稀硝酸溶解,再加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四、解答题
14.(2020·湖州)一水硫酸四氨合铜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它在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图乙所示:
(1)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   。
(2)溶液B中含硫酸四氨合铜,“一系列操作”是指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   、过滤、洗涤、干燥等。
(3)得到的产物是一种晶体,与非晶体相比,晶体具有一定的   和特定的形状。
【答案】(1)CuSO4
(2)乙醇
(3)熔化温度(熔点)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2)根据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分析;
(3)根据晶体的特点分析。
【解答】(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所以溶液A中一定存在生成的硫酸铜;
(2)由图甲可知, 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所以要从B溶液中析出 硫酸四氨合铜 ,可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乙醇,再过滤、洗涤、干燥;
(3)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特定的形状;
故答案为:(1) CuSO4 ;(2)乙醇;(3)熔化温度(熔点)。
15.(2020·金华·丽水)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①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下降到48℃并稳定在此温度一段时间;②t2时,将杯内的水倒掉,迅速加入2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上升到48℃并保持。上述检测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乙中ac段水温变化的原因。(提示:图乙中de段不必作答)
【答案】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海波是一种晶体,在温度到达熔点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到达熔点后,吸热但温度不变。当它放热时,温度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却由液态变成固体发生凝固现象,据此对整个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16.(2020·温州)英国物理学家斯特林于1816年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气缸内工作介质易汽化、易液化,该介质经过吸热膨胀、冷却压缩的循环过程输出动力,因此又被称为热气机。某工程师按照“斯特林发动机”原理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模型机,工作过程中飞轮持续旋转如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飞轮能持续转动的工作原理。
【答案】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根据乙图描述的四个环节,注意分析每个环节中活塞的运行方向,里面气体的存在状态以及能量的转化,从而对热气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解答】 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1 / 1
同课章节目录